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一蓑烟雨任平生(散文)

时间:2025/5/20 16:44:42点击量:32点击听新闻



一蓑烟雨任平生(散文)

/南丰后人

春夏之交,步入江南的乡村田野,一幅令人颇感新奇的画面撞入眼帘。农田里,机器插秧已成为主流。只见师傅将育秧盘逐一放置在插秧机的传送带上,随着机手操控机车“哗哗哗”地向前行进,一列列整齐的秧苗迅速“入土为安”。刹那间,原本灰白的水田,被青青的秧苗迅速覆盖,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眼前这高效现代的场景,却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那扇关于儿时农村插秧的大门。往昔生产队大集体劳动的画面,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那时,社员们一行行地站在大田之中,弯腰插秧。“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每逢下雨天,大家都身着蓑衣,穿梭于水田之间。

蓑衣,古称 “蓑笠”,是用棕榈叶或稻草编织而成的雨衣。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它就已成为劳动人民田间劳作的重要装备,历经岁月洗礼,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抵御风雨。

记忆里,老父亲作为生产队专门管水的人,在暴雨来临之际,总是头戴草帽、身着蓑衣、肩扛银锄,在田间阡陌间亦步亦趋地前行。一道闪电划过天际,那一刻,站立在田地间的父亲,宛如一尊金色的雕像,坚毅而又沉稳。他常说:“越是下冰雹,秧田里的水越得灌满,不然秧苗可就被打得稀巴烂了。” 雨停之后,父亲回到家,将蓑衣往屋檐下一挂,那湿漉漉的蓑衣,在光影的映照下,竟好似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起码备有一件蓑衣。为了有制作蓑衣的材料,父亲不知从何处寻来几株棕树苗他小心翼翼地剪除多余的棕树叶,将树苗移栽到门口自留地的沿边。几年的时光悄然流逝,叶色葱茏的棕树渐渐长成挺拔之势。那一刻,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终于绽放出难得的笑容。每当他一层一层地剥着棕皮的时候,嘴里还哼起了赞誉棕树的民谣:“不吃你家饭,没穿你的衣,每年送你十二张皮。”

随着棕榈树的普遍栽种,棕编匠人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他们从师父手中接过缝制技艺时,大概未曾料到,手中看似粗糙黯淡的蓑衣,竟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服装,堪称衣之“活化石”。

我的表姐夫便是做蓑衣的能手,他们家祖宗三代都擅长弹棉花、做蓑衣,大家都尊称他们为“串棕师傅”。我小时候偶尔会跟着表姐夫去农家做蓑衣。他们出门时,总会带上棕钯、蓑衣针等工具,还带着徒弟。旧俗里,拜师前要有拜师酒,出师后要有谢恩酒。棕编技艺传授徒弟一般需要三年时间,徒弟出师后,师父会送给徒弟一套棕编工具、棕包等。家需要做蓑衣时,一般都会请棕匠上门制作,由主家供饭。通常一件蓑衣需要六个工棕匠每天开工,都要师父先动手,若是徒弟先动手,便被认为不懂规矩,会遭到师父的指责。在那一方小小的制作空间里,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规矩与文化。

蓑衣与雨伞之类的雨具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不仅避雨效果极佳,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劳动者空出两只手去干活。正因如此,它不仅深受农民雨天劳作时的喜爱,也成为渔夫在雨雪天垂钓时常披的雨具。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在诗词中都曾描绘过蓑衣的身影。柳宗元笔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勾勒出一幅天地间孤寂清冷的画面,那身披蓑衣独自垂钓的老翁,在寒江雪景中,遗世独立;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出春日里西塞山前的美景,渔夫身着蓑衣,沉醉于这斜风细雨的美好之中,悠然自得;王士“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同样将蓑衣与渔夫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惬意的氛围。这些诗词,无不展现了当时蓑衣的广泛运用,以及诗人借助蓑衣所营造出的独特意境。

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新时期防雨的雨布、雨衣等现代雨具的出现,古老的蓑衣逐渐被取代,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如今,它更多地成为旅游纪念品和酒店、饭店内的怀旧装饰品。前不久,我采访了本地的戴氏民间工艺大师,他将棕榈树叶编制成蚂蚱、螳螂、仙鹤、龙、凤等工艺品,让棕编技艺得以传承得更远更广。那些精美的工艺品,仿佛在诉说着蓑衣曾经的辉煌,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如今已步入人工智能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新奇的事物层出不穷,但蓑衣,仍然是我心灵深处的故乡。它承载儿时的记忆,承载着父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与传统。每当我们看到蓑衣,或是回忆起与它相关的过往,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过去岁月的眷恋,对故乡深深的热爱。



编辑:神州翰林院
来源: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