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内圣外王——荀子的道德观

时间:2024/1/16 18:20:51点击量:131点击听新闻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战国的动荡和变革,早期游学于齐国,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因为遭到诋毁,离开齐国,前往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

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解任,继续居住在兰陵,期间曾拜见过赵孝成王、秦昭襄王等诸侯,游说宣扬儒学,传授六经,批评各家学说,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他的著作后世编为《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荀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礼的思想,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规范,是治理国家和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他提出“礼乐之治”的理想,主张以礼制约人的欲望,以乐调和人的情感,以教化为本,以法制为辅,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他还强调了礼的教育功能,认为礼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成为君子,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荀子还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提出“天人相分”的自然观,认为天和人各有其规律和职分,天不干预人事,人不依赖天命,天人之间没有感应和契合,而是相互独立和对立的。他否定鬼神的存在,不信天人感应和祭祀祈福的说法,认为这些都是迷信和愚昧。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认为人应该以理性和知识来认识和利用自然,改造和适应自然,而不是盲目地顺从和崇拜自然。

荀子提出“性恶论”的道德观,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与生俱来没有道德,只有欲望,如果不加约束,就会互相争夺和斗争,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灭亡。因此,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能克服恶性,培养善性,形成道德。他主张以礼教为主,以刑法为辅,以圣人为师,以六艺为程,以劳苦为方,以日新为务,以明辨为法,以正心为本,以修身为始,以治国为终,以平天下为功,以尽人道为仁,以达天理为智,以成大德为道。

荀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荀子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平等,认为人人都有学习的能力和可能,不分贵贱贫富,不论男女老幼,都应该接受教育。他的普及教育思想为后来的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开辟了道路。

荀子在兰陵办学的规模和影响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他为当时的战国培养了许多不世之材,其中李斯、韩非、浮丘伯、张苍等都在秦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成为名垂青史人物

荀子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有时受到尊崇,有时受到贬抑。汉代的儒家继承了荀子的经学和礼学,把他列为儒家正统之一。唐代的韩愈认为荀子是“大醇而小疵”,指出他的思想有一些缺陷,但总体上是优秀的。

宋代以后,理学家把孟子作为儒家的主要继承者,而把荀子排除在外,认为他是“法家之渊源”,“执拗的低音”。清代的陈确曾经提出“新四书”的构想,把《荀子》提升为儒家经典之一,但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近代的“排荀”运动更是对荀子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他是封建专制的辩护士,是反动的思想家。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荀子的思想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评价,出现了“荀学复兴”的热潮。许多人认为荀子是当代重构儒学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他的思想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的意识、事功精神等特点,对于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和参与当代思想文化的对话有着重要的价值。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