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常山贡面”制作技艺榜上有名。得知这一好消息,顿时唤起了我味蕾的记忆。
记得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跟着姐夫到离家四里远的亲戚家去游玩。姐夫为他家阉猪仔,完工后,亲戚家为我们各煮了一碗索面,三下五除二就被我吃光了。姐夫笑笑说:“你吃索面找不到索面头啦?”常听人说,肚子饿的时候吃什么都好吃,那年月本来食物缺少,何况亲戚家用的是当地山茶油做成的索面,还有自家种的韭菜和红辣椒相拌,色香味俱全。
常山县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源头,建县历史长达1800多年,素有“千里钱塘江·最美在常山”美誉。常山的美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其鲜辣风格在江南美食中独树一帜,是浙江鲜辣美食之乡。而美食中的代表就有“常山贡面”,原先叫索面,也叫“两头黑”,意指起早贪黑,表示贡面制作的艰辛。贡面一直以来纯手工制作,一大坨面团经过揉粉、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盘面等十多道工序,逐步做成白如银、细如丝的贡面。当金色的阳光丝丝缕缕地照射下来时,贡面师傅扛出插满面筷子的面条架,然后依次用劲拉扯,原先手指般粗的面条很快拉成精细均匀的丝面,数米长的“万千银丝”迎微风飘拂不断节,犹如一幅幅精致的工艺品。
1980年代,我在常山县的产粮区龙绕工作,经常到联系村冯家滩走访,常常看到一个姓冯的青年在家里制作索面。头一天,冯师傅就按比例加盐加油加水进行揉面,和成一大团存放进大缸里,这叫醒面。挨过一段时间,夫妻俩开始把面团切成长条状,然后布上一层层山茶油,防止面条之间的黏连。凌晨时分,开始盘面,将面一圈圈盘在两根索面筯上(面筯一般用竹杆做成),每筯上盘20圈。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开始出面了。将面架扛到室外,把一根根面筯插在面杠上方小木孔中,用手将另一根面筯轻轻下压拉长,直拉到比人还高。看到一架架面丝高高挂起,就像欣赏自己的新生儿,他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地道的索面,也叫“贡面”。
关于常山索面为何叫“贡面”?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年间,与浙江常山比邻的江西人严嵩上京赶考途经常山,因饥寒交迫,病倒在常城的文峰塔下。这一幕恰好被好心的占家太婆看到,便喂之以索面,赠之以银两,使严嵩得以尽快恢复前去赶考。后来严嵩高中皇榜,位居高官,每次从老家去京城路过常山时,都要到占家停留,顺便带些索面回到京城。一日,嘉靖皇帝御驾亲临相府,严嵩以索面招待,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当即下旨列为贡品,赐名“银丝贡面”。以后常山每年都要进贡索面数百担,包装盒上都盖有“银丝贡面”的印章。
十多年前,有民间人士发现:广州收藏家中有一块明代嘉靖年间“银丝贡面”的木刻印章,上有“浙江常山地方官进贡索面”字样,这为“常山贡面”找到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来到浙西边陲的球川镇工作,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常山索面叫“常山贡面”有了新的版本。球川镇历史上手工业发达,镇上聚集一大批能工巧匠,经过他们巧手生产出了豆腐、棕棚、雪片糕,同时也做传统的索面加工。球川地处山区,山上有大量的造纸原料,历史上就能生产出质地上乘的纸张。而球川纸在京城常常出现“洛阳纸贵”,连官府会试、典试、殿试都用球川纸,后被誉为“球川官纸”。每当“球川官纸”运往京城,总要搭载一批当地的索面。有一回嘉靖皇帝品尝了索面之后,大为赞赏,遂将球川索面指定为贡品,赐名“银丝贡面”。
多少年来,在浙西第一门户——常山,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会做这碗舌尖上的美味——“常山贡面”。在我老家农村,家庭主妇常年都要备些“常山贡面”。每当家庭成员遇寒感冒,或者家里来了客人,首先要做的是这一碗鲜香辣的“常山贡面”。儿女考学成功,妈妈就会做一碗“升学面”;家人过生日,妈妈就会做一碗“长寿面”;农村里的红白喜事,“常山贡面”一定少不了。
“常山贡面”,你是游子的乡愁,你是妈妈的味道……(文/南丰后人)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