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纳西族猪膘肉

时间:2023/12/18 20:38:02点击量:163点击听新闻


纳西族,中国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猪膘肉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早在清朝《滇南闻见录》便有对它的记载:“丽江有琵琶猪,其色甚奇,煮而食之,颇似杭州之加香肉”,它的味道在纳西族摩梭人的味蕾上蔓延了千年。它就是纳西族摩梭人家的猪膘肉。直到现在那“油津津、黄灿灿,肥而不腻,香滑爽口”的猪膘肉仍是当地人家招待贵客最好的食物。2017年,纳西族猪膘肉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渊源

相传,在很久以前,当地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他的射箭技术堪称一流,几乎百发百中,只要他拿着弓箭进山,从来没有空手而归过。然而,猎人却觉得 他的好运是神仙给的,因此每次打完猎,他总不忘祭奠山神和猎神。不过,老猎人也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猎物的存放,由于他打到的猎物实在太多,吃不完的放几天就坏了,这让他十分苦闷。一天晚上,一位神仙给他托了一个梦,教他如何处理那些剩下的猎物。醒来后,猎人依法炮制,竟做成了美味可口、易于长期存放的猪膘肉。

二、技艺流程

冬腊月的时候,汉族人开始腌制腊肠、腊肉,纳西族摩梭人也一样,开始为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准备食物。毫无疑问的是,猪膘肉的出现与泸沽湖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海拔高、常年气温低,地广人稀,草场丰茂,适宜发展畜牧业。

猪膘肉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猪宰杀后去毛、洗净,将猪肚剖开取出内脏,然后用刀将腰背脊肉取下来烤熟后祭神,其后就是取骨,先将颈骨砍下用于煮汤祭神,再取肋骨、腿骨,同时剔除少量瘦肉,最后是取脑花、舌头,再用小木棍撑着,使其保持整头猪的自然形状。这一道工序要求制作人准确地把握猪的结构,下刀的角度和力度,所以没有经年累月的功力是不行的。

然后是抹盐、花椒等调味品,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是晾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其水分晾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

三、美食特点

“腌存五年左右的猪膘肉味道最佳,并且可以生食。”当地人坦言,如果你要煮食五年以上的猪膘肉,一定要注意控制好火候,“否则猪膘肉很容易被煮化”。纳西族摩梭人往往在年景好的时候实行“多养多宰多腌存”,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两三年,长的甚至达十几年,经历无数个春秋,不少猪膘肉仍保存完好,不会变质。

平时想吃的时候割下一块,家有贵客也用猪膘肉招待。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可煮、可炒、可蒸,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好。除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民间宴席上也少不了它。猪膘肉一般放在家里的神柜上或灶台后,一个挨一个叠放堆码,有的家里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肉。

四、价值意义

猪膘肉是摩梭人的财富象征,即家里腌制的猪膘肉数量越多、肥肉越肥,当地人就认为这家人很富有,从而彰显其财富和地位。也是摩梭人逢年过节以及招待珍贵客人的上等佳肴,更是摩梭人告别童年的成人礼上必有的传统美食(吉祥寓意)。而今的猪膘肉,它早已不单纯是人们留住时间的秘密智慧,更代表了一种难舍难分的家乡味道,对纳西族人来说,猪膘肉几乎等同于越来越珍贵的年味。正如他们所说: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