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探访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翔小笼的美食之旅

时间:2023/10/31 23:18:29点击量:135点击听新闻


一笼人间烟火

留住世人乡愁

提起小笼包,想必没人不爱,皮薄、馅大、多汁……

南翔小笼,可谓名扬四海。

南翔小笼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南翔大馒头”、“古猗园小笼”,也称为“南翔小笼包”、“南翔小笼馒头”,是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的传统名产,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

南翔小笼的制作技艺从1871年诞生至今已有150年历史。2007年6月8日,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6日又入选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史有所载,小笼包的发明者叫黄明贤,清末民国杭州人,原名詹大胜,幼时入上海嘉定南翔日华轩糕团店当徒工,因聪明勤恳被店主黄老板收养,改名黄明贤。同治十年(1871年),黄明贤继任日华轩糕团店掌柜,改良鲜肉大包,做成一口可食的小包子,以小笼蒸制。

19世纪70年代,他尝试在猪肉馅中添加肉冻,用面皮一边摺一边包起来,在蒸制时,肉冻就成了液体也就是我们吃到的小笼里的汤。因在南翔镇古猗园售卖,初名“古猗园小笼馒头”,因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状独特不久便名闻遐迩,被上海人津津乐道唤作“南翔小笼馒头”,名播四海。这就是流传的小笼包的由来啦。

小笼馒头的制作非常严格,共计有九道工序,包括和面、醒面、压面、搓条、摘胚、揉胚、擀皮、包馅、烹蒸。按理来说,除了和面这个步骤使用机器之外,其余步骤都是全手工制作。

由于制作考究,注重质量,成为南翔名点。南翔小笼馒头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著称。选用精******************粉紧酵为皮,每两面粉必须制作10个馒头,可见其皮薄;选用精腿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成冻,拌入馅内,以取其鲜,并使汁多;馅内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每只加馅3钱,用戥子过称,以保证质量,小小的馒头每只竟有14道裥,真是小巧美观。拨开小笼包的面皮,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味诱人的肉馅,一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美妙口感。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着姜丝,咬一口南翔小笼,其肉馅里鲜美的汤汁,令人感觉余香在口,回味无穷。

出笼时每只馒头玲珑剔透,有作家称其为「透明的馒头」。并且出笼时会自行检验,任取一只放在定格的小碟内,用筷子戳破皮子,如流出汁水不满一碟,则不出售,因而赢得信誉。

吃小笼的正确姿势你知道吗?直接一口吞那可是暴殄天物啊,对于小笼而言,自然新鲜的汁水是其精髓。有口诀这样唱到:“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吃小笼可先在底边上咬破一小口,吮吸两口汁水,然后将小笼入口咀嚼品味,如此既可尽享美味不至浪费,也可防止汁水溢出,弄脏衣物。考究一点,可以往咬出来的小洞里灌一点醋进去,再品尝整只小笼的美味。

不知不觉中,小笼馒头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的体现。小笼馒头,是上海人用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

这是小笼的味道,醋的味道,汤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念旧、精细、讲究、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文化。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