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左权开花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9/23 18:21:38点击量:170点击听新闻


左权开花调是在晋西北民歌“花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左权县和昔阳县、榆社县一带。该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既能唱出农民心声,又能描绘出美丽山川;既能唱出丰收喜悦,又能唱出农民心声。其唱腔高亢明亮,节奏欢快流畅,曲调清新明快。

2006年5月20日,左权开花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开花调”源于左权民歌,是在左权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左权民歌的历史约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约在明、清时期,民歌在县境传唱极为广泛,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歌有《绣荷包》、《闹五更》、《走西口》、《跌断桥》等。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左权新音乐运动的发展,使民歌的歌词、曲调有了更大的改进和提高。《绿梅花》、《刘梅躲婚》、《打辽县》、《哭丈夫》等大量反封建思想的民歌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党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一起发掘整理提高民间艺术,对当地的民间艺术保护意义重大,并加以改造提高。古老的左权民歌焕发了青春。从小调中派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形式——“开花调”。其中,“夸张、谐音、双关、叠字”等手段以及方言虚词的合理运用,即兴创作、随编随唱使左权民歌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流传极广。

新中国成立后,民歌的发掘、整理与提高工作更加得到重视当地涌现出一大批民歌手脱颖而出在左权万人齐唱民歌的微电影《阿格呀呀呆》。

 文化特征

“开花调”是晋冀鲁豫边区左权民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在左权地区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民歌形式,它以小调为主,旋律轻快、活泼、流畅,又富于变化,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感情。同时又吸收了北方民间音乐和山西民歌的一些因素,故有“小调之王”、“南有大鼓,北有开花调”之说。开花调在民歌的结构形式、旋律及节奏特点上都与晋北民歌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北方民歌和山西民歌的因素,所以既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传承与发展

左权开花调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由左权民歌协会、左权民歌传习所部分组成的传承体系,有1000多名会员。左权民歌协会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花调”的主要传承单位。左权民歌研究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县文联的组织下,组织了大量的民歌演唱活动和创作活动,先后出版发行了《左权民歌集成》《左权民歌精选》两部大型文艺专集,一批优秀的群众歌曲被收录到各种演唱专辑中。

文化价值

左权开花调中不仅有许多经典唱段、民歌故事和民俗事象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许多民歌歌词语言朴实、口语化,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左权开花调新时代下人们生活节奏快、生活方式多元化、审美观念多样化和艺术形式多样化等方面的变化,在音乐创作、演唱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因此,保护好左权开花调这一古老的民歌,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