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希冀一段亲密关系,而当它来临时,你却选择逃避?
你是否无数次在想象中张嘴说爱你,但却对袒露自己真实的情绪充满恐惧?
亲情,爱情,友情,你想拥抱这些美好的感情,但在张开双臂之前却徘徊犹豫。
“算了。”你对自己说,“暴露自我,就是向他人竖起可供攻击的靶子。”于是你总是孤身一人,或隐藏在热闹的人群中,感受到风往心里空荡荡的地方吹。
“对不起,我只有自己能创造安全感给我自己,而且我非常独立。”在拒绝时,你向对方解释。
但,安全感真的能自己给自己吗?
发展心理学家William Emet Blatz在其著名的安全理论(security theory)中指出:一个人不能仅仅依靠“独立”来获得安全感。
对于成年人来说,安全感是“独立安全”和“成熟依赖”的共同结果。
而推开你爱的对方,远离真实的关系,构建一种“我不需要任何亲密”的心理防御机制属于假性独立。
然而,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呢?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安全感是一种能使我们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充满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在物质上,我们清楚自己的基本需求能够满足自我保护,在精神上,我们能感知到自己被支持,被看见,能在心理上受到庇护。
科学证实,缺乏安全感往往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原生家庭,一个是后天环境。
在婴幼儿或童年时期,父母所表现出的不能够无条件接受自己,或被压抑需求及表达,做任何事情都得不到长辈的积极反馈,甚至得到的是指责和批评,则很有可能形成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人格,在长大后仍然沉浸在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里。
而在原生家庭以外,遭受突如其来的情感创伤,如被背叛,被辜负,都有可能使得由此带来的负面记忆和消极情绪作用在我们此后的每一段亲密关系,让我们变得异常敏感,并做出一些让双方都感到痛苦的行为。
那么,小时候缺乏“安全依恋”,或长大后遭遇“情感创伤”,就一定只能给自己打上“没有安全感”的烙印在对别人和自我双重的伤害中度过一生吗?
非也非也。
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有一个能够提供高度支持关系的人,也即拥有一个能够鼓励你,信任你,关心你,保护你,能够温和正向地培养你对自己更积极看法的依恋对象,可以有效改善你的不安全感,因为安全感大多来自人际关系。
不过,安全感也可以通过自我照顾来创造。
在我们感到不安时,我们可以问自己“我当下的真实感受如何?”“让我在此刻产生负面情绪的源头是什么?”“以前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从这三个维度去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察觉自己的情绪,进而从感性走向理性,淡化不安感,并找到自己之所以缺乏安全感最核心最本质的原因。
接着,我们需要做一些简单快乐的事情,安抚自己。柔软的毛绒物品、书籍、写作……只要是让你觉得安全的东西,都可以作为道具。
同时,我们还必须直面恐惧,尝试培养自己与他人关系中的信任感,传达自己的情绪安全边界(你的舒适度,你在什么时候需要独处),之后,逐步共享个人信息。
最后,看到自己,相信自己,爱上自己。当你的心灵依赖于“一个完美的自己”时,内心的恐慌将会长久伴随。
著名的心理学家保罗G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都是蜗牛,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壳,却误以为是整个世界。
现在,伸出触角,感受世界,你会发现,它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有红日、绿水和青山。
上一篇:中秋之月光做弦,伴我思念回乡
下一篇: 左权开花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