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中秋之月光做弦,伴我思念回乡

时间:2023/9/22 13:57:24点击量:135点击听新闻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时值中秋,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节日的欢喜之余总未免有些感伤之情。翻书,看到李白所作《静夜思》,不禁任思绪穿梭千年,飘至盛唐灯明如金般的夜景。

入目先是一位衣袂飘飘的白衣老人,仰望着玉盘般圆润皎洁的明月,他举杯,与月碰杯,而后自酌。他的孤独和他昏黑的人影被莹莹的月光投映到了斑驳的墙壁上,清冷冷的场面,好像突然间变得热闹起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中仙”自命的李白,当他欢喜时,他以酒助兴,当他忧伤时,他以酒解忧。而根据他在诗词中常用的意向,月亮似乎与酒结伴,共同成为了他精神世界中的永恒知己,构成他的文学生涯中,最频繁光顾的友人。漫游在外,无可归家,或明或昧流动在他院内窗上床下的月光就时时勾引出他的思乡愁情,站立的流泻的月光之中,他曾一次又一次地倾诉过不尽的相思之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或许,遥遥明月之所以会有如此威力,就是因为明月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无定,令人不可避免地在望月之时,丝丝缕缕地滋生思乡之情愫。

据考究,最迟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月亮崇拜的记载。到秦汉以后,民间更是不少规模颇巨的拜月风俗,中秋节就诞生于此。太阳的反面,月属阴,月神似乎总是以一个柔情万种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中国的各个版本的神话及文学,诗歌之中。与此同时,月亮也是人类对母性之歌颂与怀念、依恋的代名词。这种歌颂、怀念与依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描写、刻绘,形成了人类共有的集体潜意识,扩散到了家与家乡甚至于国家的范围,月亮成为了人类在精神上不断回归的意象。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拉回盛唐,拉回月亮上隐约的宫阙与树影。再将镜头转向诗人李商隐的居室。屋内,烛火黯然,诗人长坐在夜色之中,遥望夜空中仅有的几颗星辰所陪伴的那轮伫立万年的孤月。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他问,问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最美丽的女子,也问自己,问每一个天涯游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有人为了事业,有人为了爱情,也有人如李商隐,为了精神上更高的追求,离家远游,甚至如嫦娥,要“问道修仙,长生不老”。无论何种缘由,这世界总不乏有人游荡在外,而“每逢佳节倍思亲”。

正如1000年前的王维,曾于长安城内,于重阳佳节,要发出千年一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读来,就仿佛遥遥与李白与李商隐所咏诵的月亮相互呼应,构成了电影“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蒙太奇”般的效果。

不觉间,夜已经深了,月光如丝如水浸入。此刻,真欲抽刀断“水”,做一根弦,和着饱含思念之情之爱的音乐随风飘到家乡。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