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古代四大印花技艺之蜡染

时间:2023/7/28 16:23:02点击量:186点击听新闻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现如今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蜡染古称蜡缬,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苗族蜡染技艺列入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

一、制作方法与用途

蜡染的制作方法是用蜡刀蘸取熔化的蜜蜡,在自织的白布上绘制图案,再通过蓝靛浸染成蓝色或天蓝色,有蜡附着的部分不被浸染从而保留原来的颜色(既图案),然后将蓝靛浸染过的布放入沸水中煮,使附在布上的蜜蜡熔化,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最后清洗、晾晒成品;与此同时在浸染过程中,作为防染剂的蜜蜡会出现自然地龟裂,从而使布面呈现出特殊的“冰纹”,极具魅力。

蜡染以朴素大方、艺术价值高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传统蜡染主要用于服装、头巾、背袋、窗帘、桌布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蜡染的图案风格以及色彩搭配更加多元化,蜡染元素随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产品包装、室内设计、家居用品、手工艺品,珠宝设计等等。

二、蜡染的发展历程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蜡染文物显示,蜡染最早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在公元前ll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发展较大,后于宋代和隋唐(公元581至907)盛行;可见蜡染是最古老的手工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文献《一切经音义》最早提及“蜡染”一词,宋代文献《岭外问答》对蜡染有明确记载,《临海水土志》、《新唐书》、《后汉书》里有相关蜡染的讲述;目前我国已出土的蜡染文物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的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三、蜡染的艺术价值

在贵州省的苗族蜡染古歌歌词里,讲述蜡染的起源于一位聪慧美丽的女孩,因不满足于衣服色彩的单一而终日发愁,有天她梦见了花仙子和百花园,恰巧这时蜜蜂爬到她的衣裙上留下了蜜汁和蜜蜡斑点,她醒来时发现不好看,于是将衣裙重新浸染,试图盖住斑点;而当她浸染、漂洗完成后,竟惊奇地发现有蜜汁和蜜蜡的地方,竟然开出了雪白的花朵,于是她灵机一动,找来蜜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然后通过浸染、漂洗等过程,形成了美丽的蜡染,大家知道后纷纷来向她讨教学习,从此有了蜡染并一直延续至今。故事通过简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古代人民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不断追求。

贵州存留的蜡染较多,在贵州街头常常出现蜡染的身影,以少数民族妇女的头饰、服装、背带(背幼孩的工具)、背包居多,传统蜡染在绘制图案时是自由发挥,没有统一模板,多为花草鸟兽;苗族有自己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蜡染间接讲述祖祖辈辈的生活、生产和战争、迁徙等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蜡染从过去的布艺材料转到了艺术审美;在贵州的中小学课堂里常出现蜡染的身影,同时蜡染也进入到了大学,比如贵州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等等,使得蜡染既是古老的艺术,也是年轻的艺术,在那幽远的蓝白相间透出一股神秘的韵味,让人不禁联想远古时代,这是祖先的叙说,是世代的传承,是生命的延续。

四、蜡染的传承与发展

尽管蜡染技艺正在走向现代社会,但喜爱人群少之又少,加之年轻人已脱下民族服饰换上便装,技艺工人也多为中年以上人群,蜡染工艺面临失传;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蜡染小作坊,制出廉价复制品和粗制滥造品,让传统的民俗蜡染出现变异。

为此,我们应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积极培养年轻的蜡染技艺接班人;从幼童熏陶,目前蜡染已渗透到中小学课堂甚至幼儿园,尽早发现蜡染好苗子,尽早培养;同时进入到高校,让我们的高端人才认识蜡染、接触蜡染,从而扩展研究方向。

在传统蜡染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在面向市场的同时,不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适应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改良,创新产品设计、拓宽蜡染的用途,让蜡染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