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
1950年,由黑泽明执导,改编自芥川龙之介著名短篇小说《筱竹丛中》的电影《罗生门》在日本上映,此后的70多年,“罗生门”一词的含义经由时间发酵早已超越电影本身,而用以形容扑朔迷离的真相和掩藏其后更深层的人性: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叙述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凡有网线者俱可执词以后,“罗生门”事件更可谓层出不穷。
近日,有这样一个视频引爆,并衍生出了一场各有偏向的骂战。视频内容简单直白:因在幼儿园抢夺玩具之时鲁姓医生之子被白衣男童打伤,鲁医生带着一家三口到白衣小孩家中讨要说法,沟通中鲁医生突然狠抽小孩一耳光。男童爷爷见小孩被打于错愕之后用板凳扔掷鲁医生,后被其推倒而终致骨折。
如同电影中不可尽信的呈堂供词,鲁医生一方很快放出了白衣男童用塑料气筒尖部敲击鲁姓小孩后脑数次并致伤的监控视频,而白衣男孩的妈妈在朋友圈的哭诉“小孩之间打闹难免”“两次上门道歉”也随之流出。但无论事件双方如何为己申辩又如何放大对面之恶意、恶行,对此网友又如何站队,都避免不了对于两家人,这都是一场悲剧。
鲁医生被刑事拘留,曾经光鲜体面的工作丢了,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也不得考公,并面临巨额赔偿。白衣男童及其家人也因后续被曝出男孩在学校内和社区内的“霸王”行为而遭到了舆论的攻击,并疑似因此挂房出售,准备搬家另住。
而在笔者看来,以上看似严重的后果也仅为悲剧的一个部分,整件事情所体现出的两家人在性格和教育上的缺陷所埋下的伏笔在数年、数十年后才会显现出更致命的打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你自己。”而在我,则认为这句话即使反过来,即改为“你看到自己,也就看到了孩子”也依然成立。
白衣男童的妈妈在对事件的陈述中极力淡化自家小孩施加给其他人的伤害,所反映的“死不认错”和“护犊”让他人爆料的“男童并非第一次打人”变得可信,没有人不认为“熊孩子”的背后是至少一个的“熊大人”。而鲁医生的爱子心切,却让自己所爱之人——自己的父母,尊严丧尽地下跪求情,而他冲动打人所为的自己年幼孩子的脸上,则隐隐约约已经浮现了几十年后的困窘——一种由鲁医生亲自刻在自己脸上的窘迫神情。
这场悲剧,并不应该仅仅止步于互联网上的一次“风暴”,我们应该将它看做钟声,响之以警醒——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荀子说:“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说的是人之为人所应该具有的品格:不能因为自己生气就过分惩罚他人,高兴就给出特别的奖励。笔者拙见,这也应是为人父母所必须践行的理念:必须,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的时候,想想你的孩子在着看你,在模仿你,收起你的怒火和“拳头”,而当你直面对孩子的爱意,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爱过度给予,让爱变成溺爱,让爱“包庇”小孩的恶习。
上一篇:重庆火锅的灵魂是“麻辣”
下一篇: 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