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罗山地处江淮之间,有着特殊的地域人文环境,自然也蕴藏了特殊的地域传统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俯拾即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着独特的民间戏曲,其深厚的文化沃土也是“罗山皮影戏”茁壮生长,快速发展的后备力量。罗山皮影作为中原皮影戏在当代的重要遗存,无论从皮影音乐、皮影文学,还是从皮影造型、制作工艺、传承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罗山皮影戏是由古代中原影戏逐渐演变而成的,清末罗山周党镇皮影艺人詹国祥前往河北滦州,拜曾为慈禧太后表演皮影戏的宫廷艺人苏鼎山为师,吸收滦州皮影戏的艺术经验,艺成回乡,与罗山传统皮影改革融合,授徒传艺,组班演出,使罗山皮影戏日臻成熟,繁衍兴盛。
罗山皮影制作工艺精良,用料讲究,镂刻精细,像刻准确;演唱方面,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雅俗共赏,通俗易懂,道白如诗咏唱,具有豫南民歌、民俗语言特点,采用地方方言,江淮地区观众听着亲切、明白,词白常多含大家耳熟而详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笑话、乡间俚语,能引起演员与观众的一致共鸣,从制作到演唱,都具有鲜明的罗山地方戏剧艺术特色。
罗山皮影戏集江淮地区的民间戏剧、舞蹈、文学、音乐、曲艺、 手工艺、画绘、人文民俗于一身,是研究江淮民间艺术的宝贵资源,也是江淮地区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它开始于北宋景祐年间,历经明清,兴盛于明清时期,也是我国宋代皮影的主要流传,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由于罗山地处鄂豫皖三界交接之处,融豫南、鄂北、皖西文化风韵为一体,所以音乐上,罗山皮影戏音乐也富含楚风、豫韵、皖情特色,全部由豫南江淮一带民歌小调演变而成,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艺人表演戏路丰富,文武并唱,旋律明快,节奏感强,地方特色突出,唱腔高亢、明亮、委婉、悠扬,真假声替换自如,优美动听,在传统皮影艺苑中独树一帜,深受江淮地区群众青睐。罗山县皮影戏的表演,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
千余年来,沿袭至今,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影子的拿法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表演声势分为大小动作,小动作表演起、坐、观、饮、叩首、接奉、捋髯、整冠等,表演惟妙惟肖。
大动作表演如腾云驾雾、打虎擒龙、沙场撕拼等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演唱时真假声转换自如,呈现出高亢明亮、委婉动听的艺术风格。唱词诙谐幽默,朗朗上口,体现着江淮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历代相传的罗山皮影戏剧目有416个,其中经常演出的有231个,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深得各地观众青睐。
一千多年来,罗山皮影戏经过辈辈皮影大师的潜心研习、薪火相传,现已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词道白,雅俗共赏,音乐唱腔,优美动听,皮影制作美轮美奂,乐队构成简约明快,已经是表演非常成熟的地方戏剧之一,并一直在江淮地区民间艺术中独领风骚,为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罗山皮影戏作为至今还流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戏曲剧种,应加以积极保护和传承。然而,皮影戏的现状并不乐观,处于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觉得土气,不新潮,认为学皮影戏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因而,造成了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若想让皮影戏传承下去,首先应将皮影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予以保护,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提高艺人的待遇,提升其社会认同感!
上一篇:“金错书”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
下一篇: 《八大山人》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