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金错书”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

时间:2022/10/6 12:14:11点击量:205点击听新闻


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书法字体叫“金错书”, 可惜这种书体在宋代以后就逐渐消失不见了,到目前只有文字记载,已看不到这种字体的书法作品了。那么什么是“金错书”呢?据史料记载,唐代书法家韦续写了一本书叫《五十六种书并序》,将中国书法分为五十六种书体,其中第三十四种列举的就是金错书,他解释说:“古之钱茗,周之皇府,汉之铢两刀布所制也。”他简略阐述说金错书就是铸造、刻制在钱币上的字体。


其实,金错书就是一种书体,一种脱胎于《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郭季子白盘》的书体。历史有载,善于金错书者,不乏其人。如:宋僧梦英《十八体书》云史游善剪刀篆,“已造其极”。著有《急就章》一篇:《三国志•魏书》记载,韦诞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字仲将。其书法作品飞白玄妙,呈剪刀篆,亦称金错书;王愔《文字志》引语:“南唐李后主善书,作颤笔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宣和书谱》:“后主又作金错刀书,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及如书法。”这种笔法,是专门为入画而创作的一种书体。既然这种书法字体是为入画而创作的,那么它也自然因其书法不再被入画而消失灭亡。

中国的书、画原本是一体同宗的,人类最初的文字也就是简单的“画”,后来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开始通过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式使“字”挣脱了“画”的束缚和羁绊,让文字走向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人们又通过甲骨、金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而使文字的书体形状造型各异。

今天我们讨论的“金错书”,就是克服了造字方法让其挣脱其画的桎锢而独立发展的走向,利用造字方法和独有的笔法形式,而使“书”与“画”合而为一,从而让书法回归到画的范畴。“金错书”的特点:字形成于框架之外,力收拢于文字之内,同时又画中有字,字中有画,书画一体,化有形为无形。


那么这种“金错书”的书画体又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李煜平时喜欢写字,为了写得酣畅尽兴,他时常喜欢卷起布帛,蘸墨挥毫,所成字体,皆为虬曲大字,字势气宇轩昂。李煜的书体特征是小字如聚铁钉,大字如截竹木,经过再造和变体之字,形成了自己书画的独有特色。李煜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诗词,绘画,书法,音律,莫不精通,在文艺领域享有盛誉。

他尤其精通书法,善长绘画,在书法和和绘画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推崇书法入画,擅长行书,笔法虬曲颤动,千姿百态,于无规律中井然有序。笔画摇曳,大胆夸张,于失衡中得平衡,趣味横生。笔墨沉实老道,用笔多为中锋,下笔遒劲,骨劲深厚内敛,功夫独到。笔痕独特无二,迟涩疏朗,俊挺顿挫,先顿后行。他在“金错书”上最为人称奇的是把书与画完美地嵌合在一起,形成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作品既是“书”,又是“画”,从而达到了书与画合二为一的至臻境界。


毛晓春老师为 神州翰林院 题字

为了传承下来这种独一无二的书法,不使这一珍贵文化艺术遗产从历史上就此消亡,当代书法家毛晓春先生在中国故宫博物院数名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多年的研究、挖掘整理,在对中国四大书法瑰宝研习的基础上,终于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了下来。

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书法也是一扇窗,一扇洞察华夏文明的窗,我们推开这扇窗,可以看到灿烂的中华文明。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沧桑,历史沉浮,纵观这长长的历史画卷,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汗水和智慧,书写着悠久的东方文明神话。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以汉字为载体,与多种艺术相结合,承载着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象征。文字也是一把打开历史长河的钥匙,而书法正是对这把钥匙的思考和琢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华夏文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传承好书法,也是我们子孙后代弘扬传统文化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