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金榜题名

时间:2024/5/31 14:23:41点击量:111点击听新闻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乃唐朝诗人孟郊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的一首快诗其时,他身骑骏马,马身载满从长安各名苑摘取的鲜花。等待他的,是杏园内早已齐聚一堂新科进士,见孟郊载花而归纷纷涌上前去,竞相争夺以示欢庆孟郊百感交集,想到自己曾经的坎坷、落魄,又及如今登科及第,寒鸦变鸾凤、鲤鱼化行龙。不禁心潮澎湃、提笔挥毫,字里行间充满了豪情壮志与生机勃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短短14个字,使1000年后的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新进进士的狂喜,也得见他们在登科后踏马寻花的飒爽英姿和古人“中榜”后独特的欢庆仪式。

据载,在唐朝时期,每当新一科的进士发榜后,吏部会设置多个宴集。新科进士们会在长安曲江边的“杏园”首次聚会。按照当时的礼制,众人会推选出两位年少英俊者,——担任“探花使”一职,亦称“探花郎”,后简称“探花”——骑上骏马,遍游曲江及长安城内的各大名苑,采集盛开的鲜花归来,以供众人观赏品鉴。这便是唐代闻名遐迩的“杏园探花宴”,同时也是吏部官宴中极为重要的一场宴会。被后人称之为“杏林春宴”。

因此,至少在唐朝,“探花”只表示一榜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与殿试取得的名次并无直接联系。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考明:“世称进士廷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榜眼之名起于北宋无疑。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在状元两边),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那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又为什么叫状元呢?原来,唐朝科举考试结束之后,主考官须将录取档案递交至门下省,由门下省撰写状子,呈递至皇帝御览。状子中所列头名,当时称之为“状头”。此术语原为朝廷官员履行公务时专用。然而,人们认为“状头”一词不够雅致,便改称“状元”了。

在中国古代,考中状元绝非易事,需自州县所行之童试始,继以各省省会所设之乡试,再到礼部在京城组织的会试,最终进入皇帝御赐钦点重臣主持之殿试,并于数百名通过殿试被最终招录的进士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一旦状元高中,便可身披红袍,头戴金花,鸣金击鼓,骑马游街,前后簇拥,好不威风。旧时一副对联就曾精妙地描绘中榜前后人之境遇的巨变: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来岁锦标先夺得,天街听喝状元声。”大概,正是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野望,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激励着无数学子悬梁刺股,披荆斩棘、鱼跃龙门、勇攀高峰。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