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糖蒜就是一道菜 

时间:2023/12/21 8:12:01点击量:144点击听新闻


有条关于大蒜的谜语说的好:“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一说要分家,衣服都撕破。”有人不喜欢吃蒜是因为嫌弃吃了蒜后口中留有异味,有人是每次吃饭都要吃蒜,是无蒜不欢。而其中的糖蒜是大众口味,几乎获得男女老少的青睐。

腌制糖蒜的方法非常简单,挑选个头大饱满的大蒜洗净晾干,浸泡在调制好的冰糖陈醋中即可,其余的就交给时间这个伟大的魔术师了。斗转星移,大蒜在调制好的汁儿中静默着,经受着时间的洗礼和滋润,漫长的等待让廉价且不轻眼的蒜显得弥足珍贵。而只有经过日月的冲刷,方可洗去蒜与生俱来的辛辣。蒜在时间悄悄地流淌中,不知不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从温润的白变成了老成的栗色,口味也由辛辣变成了酸甜和老陈醋的香醇。

开封腌制好的糖蒜的那一刻,冲鼻的大蒜的味道和独特的醇香便扑面而来,一同涌入鼻腔中。剥开一瓣蒜塞入口中,在咬开依旧脆爽的蒜瓣的一刹那,酸甜的味道裹挟着蒜香在口中绽开,那种愉悦的口感非笔墨所能描述。

   山东人喜食大葱,大葱蘸酱是山东人的一道菜,也是一道美食。可没有人知道陕北人喜食大蒜,吃面,来个蒜。吃馒头,来个蒜。蒜在陕北人的餐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大蒜上市的时候,陕北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腌制糖蒜,吃饭的时候没有糖蒜怎么可以。蒜给味蕾带来刺激快感,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代替。

陕北人多种大蒜,陕北农村的农家屋檐下多见挂满了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和一串串的大蒜。一些大蒜也许就在那挂了几个月或者几年,看似已经风干了,但只要剥开大蒜的老皮,蒜香依旧浓郁。

吃面不吃蒜,灵魂少一半。这是陕北人对蒜的真实写照。在陕北你进得饭馆,饭还没有上桌,客人会首先说,老板,来颗糖蒜。在陕北饭馆吃饭,糖蒜是要另外收钱的,一般情况是一颗糖蒜一元钱。亦有客人不要糖蒜的,拿起桌上的没有腌制的生蒜不慌不忙剥掉大蒜外表的老皮,老皮去掉,露出蒜润白有光泽的本身来。蒜皮去掉,有人会迫不及待狠狠地咬一口蒜,喀嚓一声,半瓣蒜已经入口,辛辣的味道直冲口腔。要的就是这个味,美得很!陕北人开的饭馆一般餐桌上都放着蒜,因为知道陕北人都好那一口。

   饭上桌,吃一口饭,咬一口蒜。蒜在口中脆脆的响。辛辣的蒜香配合饭的香味,二者一中和,蒜的辛辣似乎少了许多,但蒜带来的味蕾上刺激的口感是无法比拟的。陕北人尤喜在吃面的时候吃蒜,在陕北人的眼里,吃面的时候不吃蒜就好像饭食中没有放盐一样,一切都淡而无味。

大蒜别名蒜、胡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最早在古埃及罗马和古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栽培,当时仅作药用。公元9世纪初,大蒜传入日本,16世纪前叶,大蒜被扩展到非洲和南美洲,并于18世纪后叶北美洲开始栽培,现已遍及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原产有“蒜”,但所指应是“小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十六“蒜”中记载:“家蒜两种:根茎具小而瓣少辛甚者,小蒜也;根茎巨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

另有其他古籍资料也都说明现在食用的大蒜,是张骞(约公元164—114年)出使西域由大宛国带回来的,距今已由2000多年的历史。大蒜是一种调味品,唐代寒山写的《诗三百三首》中有:“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

明代韩奕编写的《易牙遗意》,提到了蒜瓜的做法:“秋间小黄瓜一斤,石灰白矾汤焯过控干,盐半两,腌一宿,又盐半两,剥皮大蒜瓣三两,捣如泥,与瓜拌匀,倾入淹下水中熬好酒醋浸着,凉处顿放,冬瓜茄子同法。”

时至今日,凉拌菜中依旧少不了蒜的身影。凉拌菜中必定要有蒜泥,它是凉菜的灵魂配料。

陕北人吃蒜的不同之处在于把本是调料的蒜生生当成了一道菜,就如老陕人把油泼辣子当成一道菜一样。吃饭的时候来头蒜,喝酒的时候没有菜也行,来头蒜。撸串的时候,来个醋泡蒜,蒜切成薄片泡在醋里,吃口烤羊肉串,吃片醋泡蒜,美得很。陕北人无蒜不欢。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就了一方人的胃。一个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那味觉的另一头牵挂着的乡音、乡愁、乡情,还有记忆中的味道。

陕北人无论走到那里,吃饭的时候习惯性地会说,来头蒜吧。辛辣刺激的蒜香是刻在陕北人骨子里的无法忘却的记忆!(文/刘旭)

 



编辑: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