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美食—酱菜

时间:2023/10/31 14:19:44点击量:128点击听新闻


关于食物的记忆总是绵长的,那些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美味,成就了如今的“非遗”美食而酱菜,作为这其中不起眼的一味是豪华酒宴的点缀,亦是清贫餐桌的清香酱菜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上海酱菜文化

中国酱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酱,作为起源于我国最古老调味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传承。我国利用蔬菜制作酱腌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距今大约有3000多年。公元前1063年,西周成王姬涌继位,由于年幼,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摄政,他为拟定周代礼仪制度,曾于公元前1058年写成《周礼》一书,其中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6篇。

据《周礼·天官》记载:“大羹不致五味,铡羹加盐菜。” 所谓羹就是用肉或咸菜做成的汤。这是我国关于酱腌菜最早的文字记载,从而可以进一步证明腌制蔬菜的历史之久远。

而上海酱菜文化是指上海地区特有的酱菜制作和食用习俗,酱菜作为上海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咸酸爽口、色香味俱佳的特点而闻名。其主要原料包括白萝卜、黄瓜、豆腐干等蔬菜和豆制品,经过泡制、腌制等工艺处理后,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此外,上海酱菜还有着丰富的制作工艺和传统技艺。像传统的"老母鸡"酱菜制作工艺就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耗时较长。同时,酱菜的腌制方法也有讲究,需要选用优质食材并掌握好腌渍时间和比例,以保证酱菜的品质和口感。

上海的酱菜文化不仅体现在饮食上,还融入了日常生活、民俗习惯等方方面面。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制作一些特殊的酱菜作为年货,作为祝福和庆贺的象征。此外,上海的一些传统市场、街头小吃摊位上也会有各种口味独特的酱菜供应,成为当地人和游客的美食之一。

二、 制作工艺特点

很多南派的酱菜制作技艺,最为独特的手法,即“二次酱渍法”。所谓“二次酱渍法”,是指在第一次酱渍时就将蔬菜浸入毛酱缸里,经过一个半月至三个月的自然日晒,让菜和酱一同发酵,循序渐进。

期间,还需要人工定期“倒缸”,以保证上下层酱渍均匀。

第一次酱渍完成后酱菜坯撩起清洗,将成熟的面酱进行压榨,再将菜坯与熟酱混合,进行二次酱渍。这样腌制出来的酱菜,酱香更浓郁,色泽更透亮,味道也更鲜美。除此之外,酱菜制作技艺中还需要人工用盐腌制,选用石块压制,人工糖渍、晒制、酱制等等。

目前,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店有60余个品种的酱菜,其中10%为新品。除了上面列出的少数几种,以下这一串名称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

五仁酱丁、荷兰瓜、姜片、桂花蜜瓜、笋脯黄豆、虾籽带鱼、荞头、金龙酱包瓜、虾油锦州瓜、白糖乳瓜、嫩姜芽、虾籽腐乳、香莴笋、油辣腐乳、玫瑰腐乳、糟腐乳、红油腐乳、上海大头菜、群英荟脆、什锦菜、虾籽龙须丝、虾籽鲞鱼、美味大头菜、红油酸菜、芝麻高菜、萝卜头、碧色瓜、笋脯花生、常州萝卜干、小青瓜……

三.传承价值

上海酱菜作为上海的特色传统美食之一,世代相传,串联着上海人民的情感纽带。它通过口味、制作工艺和传承方式,凝聚着上海人民的情感纽带,丰富了上海的文化底蕴,成为上海的一张闪亮名片。

如今,随着海外华人的流动和中国餐饮业的发展,上海酱菜逐渐走出国门,不仅代表了上海的地方特色,同时为更多海外民众提供了一种了解和体验中国美食文化的途径,在海外传播中展现着独特魅力。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