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面,山西就不可避免的被提及,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山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当地小麦、玉米、高粱、莜麦、荞麦、大豆等杂粮也非常丰富,因此,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特定的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造成了粮食生产及饮食习惯的差异,使得山西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不论是刀削面还是莜面栲栳栳,都是大名鼎鼎,那今天这一碗“剔尖”也同样享有盛誉。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在北京等地也称作拨鱼儿。是流行于晋中一带的传统经典面食。2009年剔尖面传统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一、历史渊源
据《阳曲县志》记载:“附近居民各种面食曰:河漏,荞面为之;拨鱼子,豆、麦二面为之”。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晋商,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合商行”饭庄里,专营拨鱼等山西面食,声闻边野。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途中路经太原府,山西巡抚陆忠祺,以“蟹翅拨鱼”贡奉慈禧一行,西太后食后大加赞赏,后流传民间,成为高档餐馆的招牌名面。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二、制作技艺
剔尖的制作方便快捷,口感香滑筋道,又容易消化,因而广受大众青睐,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一般来说,******************、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杂粮面、红面等都可以用来制作剔尖。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将面剔成一根一根,拨入锅内沸水中,煮熟后捞出,浇上或荤或素的浇头。这份绵延千年不绝的美食就将在新的时空展现独有的美味魔力。一口下胃,细腻绵长,酸咸可口,极其筋道。
具体做法为:
1.土豆、北瓜切丁;肉切片放少许酱油稍稍腌渍;葱姜切丝
2.炒锅放少许油,微热后放入花椒炸至有香味
3.此时将腌渍好的肉片、葱姜丝一起放入炒锅翻炒至肉片完全变色
4.将土豆丁、北瓜丁放入翻炒至微微变色后加入清水没过即可
5.中火炖至土豆、北瓜酥烂,汤汁浓稠后关火
6.取一只汤锅放入适量清水大火做开,将炖好的卤汁倒入做开的汤锅中
7.在炖菜期间,取一小碗面粉,加入1/2碗清水
8.用筷子一个方向不停搅拌至光滑上劲后,醒半小时
9.将加入卤汁的汤锅再次做开
10.取一只扁铲,铲适量面团
11.用一只蘸有清水的筷子沿扁铲边沿拨面
12.待汤锅内剔尖颜色变得透亮,用筷子夹起感觉发硬后关火,撒香菜、香葱即可食用
三、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东西南北、高山平原,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精彩的故事。山西人质朴、简单,本地的美食总喜于以象形命名,不谈华丽,仅是将最直接的观感唤作名字,让食客不必费时揣摩食物的色香味,只要一想到,脑海里就浮现出了令人胃口大开的画面。剔尖便是这类象形作名的美食之一。
千百年来,从剔拨股到拨鱼再到剔尖,从民间到市井再到京城,剔尖面名称在变化、用具在改进、汤料在创新,传承不变的是它那筷子剔拨手法之绝、头尖肚圆面形之美、筋滑香嫩口感之佳,在世代相传中经久不衰。著名诗人老舍写诗曰“驼峰熊掌岂堪夸,拨鱼猫耳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如今用菠菜汁、蕃茄汁及清水分别和面,制作的翡翠拨鱼、三色拨鱼早已成为山西传统的花样面食。
上一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台山佛乐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