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文学成就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强调“明其所为,虽非圣哲亦可处”。其改革主张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的激烈反对,王安石被贬出京城。宋神宗时重新启用并重用他,在熙宁二年(1069年)主持了“熙宁变法”。由于新法损害到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致使变法失败。被贬为临川知县后又因“方田均税”和“免役法”遭到旧党的激烈反对。
一、个人生平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他大力倡导“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思想,要求君民兼修政务,改革吏治。在熙宁二年变法中,王安石推行新法,虽然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但终能使宋神宗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主张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诗与苏轼齐名,并称“王苏”;词虽不如苏轼为豪放,但也颇有特色。
二、政治主张
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主要是推行新法,实行改革。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他认为历代的兴衰存亡,都是由于天变、祖宗、人言所引起的。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明良贤奸”的说法。他认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所为,虽非圣哲亦可处”。这是他对人才的要求和用人原则。他认为作为一个君主,应该用人所长,同时也要知人善任,能容纳各种意见。他指出:“凡百事物之兴废利害者,皆所以为治之道也。善人用之则为善,不善人用之则为不善;不待其为善而自以为善者,未有能以善人者也。”
三、文学成就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王安石的诗歌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有许多作品对现实抱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诗歌风格是朴素自然而又富有变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有《泊船瓜洲》《梅花》《登飞来峰》《答张籍书》等,其中《泊船瓜洲》被称为“千古绝句”,历来传诵不衰,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脍炙人口。王安石亦能文,其散文平易流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有所创新,不尚奇巧,主张循序渐进,反对急于求成。其诗语言通俗易懂,有《临川先生文集》50卷。词有《临川先生文集》10卷、《临川先生诗集》2卷。
四、价值意义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文学角度纵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