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喜食炒米,古语称“蒙古勒巴达”,意为“蒙古米”。蒙古族的炒米香、甜、酥,脆,味美耐饥,吃法简便。蒙古人吃炒米,讲究与奶茶并用,多种食物搭配。可放上黄油、奶皮、奶酪、红糖等,甜酸适中;也可放入手扒肉等,香咸可口;即使干嚼,也是越嚼越香,很有滋味。蒙古炒米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牧民们出牧、行猎,炒米是必备的食品。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同胞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因此,有“要暖穿皮子,要饱吃糜子”之说,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2009年,蒙古族炒米也因独特的制作工艺而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
蒙古族的炒米历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传统美食。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时就有用煮、炒、碾等工序加工制作糜子的食用方法出现,到了宋末元初,蒙古族人民便开始广泛地食用炒米。
二、技艺流程
蒙古族的炒米是糜子经煮、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即把散糜子收拾干净,(即带着皮儿的原粮),放入锅内加些水,点火焖至八成熟。之后,再倒入已加热的锅里搅拌煸炒。待热气冒尽,发胀的米粒稍稍复原后,即可出锅,用筛子将细沙和糜子分离开来。这样把煸炒好的糜子冷却之后,铺展在石碾上研磨两、三遍,米和糠皮完全分离之后,再用簸箕将糠皮簸出,所留的黄灿灿的米粒即为炒米。加工好的炒米,色黄而不焦,米坚而不硬,晶莹明亮,酥脆甘甜,咀嚼在口中,一股清香萦绕于舌尖味蕾。
三、食用方法
蒙古人食用炒米的方法可谓变幻无穷,讲究和多种食物搭配。干嚼可做零食,泡入肉汤可当主食。总之,怎么吃仿佛都是信手拈来,全凭个人口味。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将炒米泡进奶茶里,奶茶边喝边续,炒米渐渐泡软,待奶茶喝够,再吃光碗里的米和茶。如果再在茶里拌上奶皮、奶酪和黄油,香咸甜酸,那种混合而奇妙的滋味非得亲口尝试才知道;也可在煮沸的肉汤里放进炒米,加点儿盐,和肉丁一起做成炒米粥;而牧民远行或放牧,炒米则是极好的干粮。无论干嚼还是拌着奶豆腐、奶皮吃,满口都是绵甜醇厚的滋味。
四、价值意义
蒙古族的炒米,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与蒙古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内容上看,炒米制作的种类很多,制作方法多样;从时间上看,炒米的制作有早、中、晚三个时期。早者为农历六月初一以前,中者为农历五月初一至二十一日前,后者为农历四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三十日前。从功能上看,炒米作为蒙古族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此外,炒米还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同时也随着草原先民见证了整个草原文明与变迁的不平常的草原珍味。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