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非遗黄梅戏

时间:2023/4/18 20:51:50点击量:191点击听新闻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采茶戏,是湖北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中国安徽、湖北、江西和湖南等地。黄梅戏起源于皖鄂交界的安庆一带,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湖北、江西一带。由于它来源于民间,扎根于人民中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黄梅戏形成于清朝初期,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渊源

黄梅戏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最初在安庆一带流行,后来又在安庆、安庆周边地区传播开来,逐渐形成了两个系统:一是以安庆为中心的黄梅戏;一是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庆周边地区的民歌小调、采茶歌以及民间歌舞等为素材的黄梅戏。

二、音乐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音乐,以七声音阶为基础,旋律婉转悠扬,唱腔高亢激越,表演活泼细腻。黄梅戏的音乐唱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主要有黄梅戏曲牌、小调和小花腔三大类。

黄梅戏曲牌:《采茶歌》《相思柳》《桃花渡》《月下独唱》《罗帕记》等;

小调:《女中音》《送香茶》《小放牛》《卖菜歌》《卖水歌》等;

小花腔:《追鱼》《三里湾》《桃花庵》等。

三、表演形式

黄梅戏的表演艺术,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职业和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程式,如表演时,演员要有“台步”(走台步、走台阶、高跷)等。在舞台上要讲究“唱、念、做、打”的技巧。唱腔分为“高(原)腔”和“低(原)腔”,分别表现不同的情绪;念白分为“白”和“夹白”,是演员用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段;做打有文武之分,包括各种舞蹈动作和武术表演。黄梅戏表演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

四、艺术特点

黄梅戏唱腔音乐具有优美流畅、婉转动听的特点,其唱腔曲调分为“小调”和“高腔”两大类。小调曲调优美流畅,有较强的抒情性,适合于表现男女间的爱情故事;高腔曲调则更适合表现悲壮、豪迈、激越的内容,如《天仙配》等。黄梅戏唱腔结构简单,一般是两句一转或三句一转,它以“二六”和“大板”两种基本板式构成,旋律比较婉转、流畅。黄梅戏表演风格独特,以生活气息浓郁、表演生动活泼著称。

五、传承保护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现如今黄梅戏的发展却逐渐走了下坡路,不复当年的辉煌。黄梅戏等地方剧种想要保持持久的活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黄梅戏的传承要按照艺术规律,与观众需求亲密结合,与时俱进,无论内容形式都走多元化的道路,传统与现实不断融合而滚动发展,剧目发展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创新与发展之路。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