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

时间:2023/1/13 9:58:45点击量:166点击听新闻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是一种传统的佩饰物,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而流传于徐州地区的香包制作技艺别具特色,为世所称。是我国刺绣文化、农耕文化的产物,饱含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徐州香包的材料大多是用艾叶、雄黄和菖蒲等中草药加工制作而成,起到驱避邪恶、辟邪祛病的作用。它形状非常多,有心形、圆形、菱形、元宝形、蝴蝶形、花瓶形(保平安)、水滴形、长方形、人物娃娃等。2008年,徐州香包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一、历史渊源

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礼记·内则第十二》中对香包有这样一段表述:“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文中“衿缨”是指彩色丝带,“容臭”便是装有香料的香囊。

由此可见,香包为汉代未成年人的标配。历经唐宋,到了明清时期,香包不再属于单纯的日用品,同时被赋予了人文价值,清代《古玩指南续编》中说,香包在三教九流中渐成为炫耀斗富比巧的东西,一些士族阶层,富商小贩,他们不但比佩玉品位高下,还比所戴香包看出自哪位名家之手,看锈工如何,以及所用材料和镶嵌金丝宝石华贵程度,一度成为市面上一大流行趋势。

二、主要特点

徐州香包外部图案多采用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传统的喜庆吉祥题材,以寄托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香包的题材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以戏曲脸谱、布袋和尚、麒麟送子、观音送福、两汉文化、卡通娃娃等为表现内容的作品。

三、制作流程

徐州香包内外全由手工缝制而成,香包上刺绣图案由民间艺人一针一线手工绣制而成,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手艺人的思想。其主要制作流程为:配制中草药(10多种中草药研磨混合而成)、刺绣图案、下板型、添加中草药与棉心、手工缝制、缝锁边缘、添加中国结等饰品、包装等。

同时它兼具药用价值,制作人根据祖传秘方,选取中药宝库中数十种散发自然芳香,具有养气调神、避邪功用的药材经过加工制成香包原料,既可以驱毒辟邪、防潮驱蚊,又能装饰房间、净化空气。在徐州地区,香包在端午节前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人们的心目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四、传承意义

徐州香包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生活用品,具有辟邪驱邪、吉祥健康、祈福纳吉等作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与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民俗逐渐从现代生活中淡出,香包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珍视。在机器缝制技术迅速发展普及的情况下,掌握传统香包制作技能的艺人日渐稀少,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工艺需要手艺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对香包工艺进行传承和发展,让这承载了千百年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香包,在未来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