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非遗瑰宝,留住“世代娄东情”
荡湖船、调龙灯、打连厢、滚线球……巡演的彩车七八辆,演员上千人,只要荡湖船作为本土民俗节目一经亮相,便开启了一场太仓人民穿越非遗文化的追忆之旅。
荡湖船是一种富有浓郁水乡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行于太仓浏河一带。该项目具有水乡文化的鲜明特色,因道具船只在表演时始终处于游荡之中而得名。
荡湖船是一种具有鲜明水乡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主要由道具、舞美和表演者三部分组成,也有表演群舞和自娱自乐之分。在表演时,扮演者要身穿节日盛装、头戴大红扇子、手持各式彩旗。音乐的旋律悠扬、铿锵动听,并与民间传说相结合,节奏欢快跳跃、动静结合;舞者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表演者随音乐舞动身体和舞蹈技巧,配合着鼓点,配合节奏,营造出浓厚的水乡氛围。该项目集观赏与演出于一体,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追捧。
“荡湖船”起源于宋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在河道两岸放牧打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船”和“跳”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后来流传到浏河两岸,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荡湖船”。太仓地区“荡湖船”是由明清时期渔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传统舞蹈,它分为“上”“下”三部分。上队表演时,男的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手拿道具,手持竹竿;女的头戴草帽、脚穿草鞋;小孩则手持木棍、竹竿。
一、艺术特色
“荡湖船”的动作以大荡、小鱼(水)荡、小艇荡的形式,即在大荡和小艇荡之间,分别组合出各种节奏和步法,而且变换极快。以一人为基本动作,一般要求从低到高,由慢及快渐次发展;其中又以大荡时的队形变化最为复杂,如“摇船”(划鱼船)时,要作四个或五个“摇船”动作;舞者一般可单人亦或多人动作;表演时也不用音乐伴奏。“荡湖船”通过这些基本动作与组合的变化来表现人物个性,从而给人以美感。
二、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荡湖船”表演时主要由表演者和鼓点进行配合。主要以四人一组组成,四人之间在不同的表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鼓点起到一个鼓面,一个击鼓面的作用。在伴奏时,主要由小锣和大锣组成。大锣用来打出节奏、鼓点起到一个调的作用;小锣是打出节奏的作用;击鼓面主要由4个小槌组成。
三、表演形式的创新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荡湖船活动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是一种非常传统、内容丰富且又具时代气息的地方民间传统艺术,其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为了更好地弘扬地方文化,荡湖船表演形式需要不断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荡湖船”节目以群舞和自娱自乐相结合呈现方式表演的舞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荡湖船作为一种江南水乡民俗舞蹈,在不断创新实践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例如“荡湖船”在表演时除了传统的单人舞之外还增加了群舞,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舞蹈形式及其表演内容,对增强表演者技艺和提高群众表演者参与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最后,该项目既要满足群众观赏娱乐需求又要兼顾经济利益。从社会层面来看,荡湖船既是群众娱乐之选也是经济收入的保障,这给当地发展此项项目带来了新活力。
四、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群众生活,实现活态传承,离不开形式的创新。2015年,为了抢救、保护、传承荡湖船舞,太仓成立了“荡湖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中心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学习培训、技术指导、交流展示等活动。成立“荡湖船会”委员会进行管理工作,明确职责分工。
聘请著名歌唱家和舞蹈演员担任名誉社长及教练职务,聘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顾问。以传帮带方式培养后继有人,保证“荡湖船”的传承和发展。
并举办了各类专题讲座,并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每年送演出下乡。以提高群众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为非遗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展示平台,增强了“荡湖船”这一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