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关中平原的“泥叫叫”为什么会流传至今?

时间:2022/10/10 9:30:33点击量:277点击听新闻


说起“泥叫叫”--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会陌生,但是80后的朋友基本都知道-这是他们欢快的童年记忆,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孩童时的玩具已逐渐被摇摇车、手机、游戏所替代,慢慢的被人们所遗忘;然而、总有一些情怀是不能被忘记和释然的,它以工艺品的身份融又一次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他的制作方式也被列入了“陕西省和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叫叫”又名“娃娃哨”,它涂抹香油,着色接近于生活,但造型却又偏于写意,极具创造力,从而作品从内而外的情感意趣得到充分的表达,在加上他本身是由泥土制作而成,所以你在这件艺术品上会感受到一种古朴而浓郁的乡土气息,出门在外的游子,带着它会觉得故乡就在身边,因为它散发着让人安心的故土的气息,它所传递的也是一种平安健康,吉祥如意的寓意,这便是关中平原的“泥叫叫”为什么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泥叫叫”其外形其实更与陶埙接近,说他是陶埙的衍生物也不为过,据考究关中平原的“泥叫叫”这种哨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依据是先秦时期这里的先民已经掌握了高超的制陶技艺,在半坡遗址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多孔陶埙,所以先民们既然能掌握如此复杂的技术,那单孔的泥叫叫自然就不在话下。

还有一种说法是:关中平原的“泥叫叫”承袭于江苏镇江的“太平泥叫叫”,说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时局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届时鱼化寨村来了两个来来自江苏镇江华山的讨饭老头,村民见他们可怜,便让他们在村子安住,老头发现鱼化寨一带的黑土正好适合制作“太平泥叫叫,为了回报乡亲们便制作“太平泥叫叫供孩童们吹耍玩乐,时间长了便成了那个时代关中平原孩童们不可多得的玩具,同时制作“泥叫叫”售卖,也成了当时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

“泥叫叫”的制作要经过“选土、粉土和泥、制模、泥塑、晾晒、发音、烘烤(烧制)、彩绘、罩油”等十多道工序,历时三天左右才能完成,选土是制作“泥叫叫”重要的一环,制作泥叫叫的土,土质要细腻柔软,粘黏性强,这样和出来的泥可塑性才会高,制作的泥胚才不会干裂,接下来便是和泥制模(和泥要三番四叠使泥变为熟泥方可),这样泥胚的雏形便诞生了,接下来便是“发音”也是是制作“泥叫叫”中最有特点的环节,即用竹签在晾的半干的泥胚上插孔,只有插准哨孔,我们的“泥叫叫”在吹的时候才会叫起来,否则便是哑哨,发音结束后,在将其放入炉灶中焙烧20分钟左右出炉抹香、着色即可。

“泥叫叫”虽小巧平凡,却也给关中儿女带来了数不尽的欢快时光!虽朴厚无华却为又为那时单调、质朴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寄托了人们一份又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