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陕北红色藏品陈列馆”主要用实物和微缩景观反映革命历史,让观者接受红色教育。“陕北民俗博物馆”以老榆林72行小手工业品、生活用具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代表性器物展示为主,反映陕北民俗文化和社会变迁,让人追忆过去,唤起乡愁。“古代石碑艺术博物馆”以北魏、隋唐至近代百余块碑刻展览、研究为主要功能,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榆阳区文化艺术中心”满足书画、艺术品等各类展出和学习培训需求。“走出家乡榆林人展览馆”主要展示榆林近百年沧桑变化的影像图文档案,讲述榆林人的奋斗故事,传承铭记前辈们的奋斗精神。“丝路脱模艺术馆”是佛教造像艺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汉、藏、蒙文化融合,体现民族团结的实物见证。“中国算盘博物馆”由民间收藏家捐献藏品,通过算盘的发展历史、材质种类、民俗寓意、教育实践等展区,以保护、弘扬、交流为初衷,讲述算盘的前世今生,展现算盘的百态千姿。
该区通过厚植文化内涵,提升人文品位,丰富文旅业态,打造榆阳文化新名片、旅游新地标。
推进城乡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榆阳区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和打造城乡文化旅游新业态一起规划推进。该区建成了榆阳书画院、榆阳小剧场、榆阳书场、榆阳影院等一批文化演艺平台,11个非遗传习所定期开展活动。此外,还建成了区级老年大学和23所社区老年大学,推行农村老年幸福院、文化广场、农村医疗卫生站一体建设。榆阳区还有广场舞、秧歌队、专业演艺团共300多家,经常深入农村社区、田间地头、农家大院和旅游景区等演出,丰富老百姓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榆阳小剧场每周五晚上定期演出,榆阳书场每周六演出,陕北大秧歌天天过大街,非遗小剧场天天有展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梅花小剧场每周末定期组织活动,为全区3万多戏迷朋友提供了演出、交流的固定场所。
榆阳区非遗保护中心积极开展陕北说书、榆林小曲、地方戏曲、古筝古琴等展演活动,实行全面免费开放,惠民演出,实现活态传承和保护。非遗小剧场自2018年成立以来,共演出724场,其中每周六19∶00陕北说书专场203场,演出内容有《金镯玉环记》《包公案》《转靴记》《花柳记》《杨公案》《洗衣记》《还魂记》《珍珠汗衫记》以及新创作的当代榆林故事等。各类演出场场座无虚席,门口围满了热情的观众,并接待了大量外地来的游客。
全域旅游多点开花、风情浓郁
榆阳区借助传统节日和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为依托,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该区举办“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涉及特色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体育竞技、文艺表演、宗教文化、非遗传承等等,形成“每月大小活动不断”的榆阳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2011年,从全区13万亩大扁杏经济林建设中,榆阳区看出了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创意设计出“春赏花、夏采果、秋观叶、冬踏雪”为主题的杏树生态文化活动,举办了首届杏树文化节,现已连续举办10届。
位于城东约35公里处的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依托黄土峰林地貌、沙漠地貌、水景、生物、长城文化等多项特色景观,建设全国唯一可以同时欣赏到黄土地质遗迹与沙漠地貌景观的地质公园。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成为集领略黄土沙地风光、科普宣传教育、寻奇探险旅行、黄土艺术写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深度融合的知名景区。
鱼河峁镇黄崖窑村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化旅游名村”,坚持景点有特色、乡音乡愁长存,采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打造五百亩油菜花海,配套建设垂钓鱼塘、农产品展示厅、窑洞宾馆、农家小院等基础项目,走出一条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该村形成“党旗飘”“苹果红”“油菜香”“农居美”的鲜明地域特色。
如今榆阳区文旅系列活动多点开花,乡村特色文化旅游风情浓郁,新的旅游业态和消费市场加速形成。该区先后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AAA级景区11个,AA级景区1个,A级景区数量居全市第一。2020年,榆阳区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达3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