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糖,是一种历史悠久且精细的传统食品。外形成圆柱状,长短同香烟,粗细同手指。因“形似藕节,支支有孔”而得名,“这藕糖甜而不腻,香而不油,焦脆中又带有一丝酥软,吃罢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被美食家们评为’形带水乡色彩,味含山间花香。
“丫山藕糖”是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省级非遗中最具代表性的年货美食,采用上等大米,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并以麦芽、桂花等为配料熬制而成。“丫山藕糖”不仅仅是一种节日食品,因“藕”与“偶”字谐音,人们便赋予其许多丰富美好的涵义,俨然已成为丫山人的一种文化,在丫山人中代代相承。2017年11月,“丫山藕糖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历史悠久
藕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食品,在安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最早出现在宋代,当地山民们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当时的人们将藕丝、花生米、芝麻等材料用来制作糖制品。到了清代,安徽淮南王刘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藕糖,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藕糖实物。因丫山藕糖味道甜美,“藕”与“偶”字谐音,于是,人们便赋予丫山藕糖许多丰富美好的涵意:送给老人则有敬祝身体健康、永不孤独之意;送给年轻人则有祝愿喜气盈门、喜结连理之意;送给老朋友,则有希望互相往来,增进友谊之意等等。每逢春节来临,它便成为当地人走亲访友必备的馈赠佳品,文化价值突出。
二、制作技艺
“丫山藕糖制作技艺”的诞生主要是缘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秉赋。“丫山藕糖”原料主要为粳米(或糯米)、麦芽和白芝麻。辅料为桂花等,丫山地处深山,昼夜温差大,加之光照充足,当地所产稻米含糖量很高,是熬制糖稀的最佳原料,山民们制作藕糖有了原料基础。其次,这里山高路险,交通极为闭塞。每逢春节,人们都会为置办年货而发愁,而春节食品又必不可少,于是,山民们便在自家里制作一些糖食,藕糖便应运而生。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丫山人民通过不断改进藕糖加工流程,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积累了许多独特的制作技艺:如“打响锹”“三锹头”“做孔”“拉糖枝”等,逐步形成了今天极富特色的“丫山藕糖制作技艺”和独特的口感风味。
三、技艺流程
“丫山藕糖制作技艺”复杂,每年2-6月备柴、8月收芝麻、9-10月筹备麦芽,每年加在一起只能做大约90天,气温低于20℃时才能制作藕糖,温度高了糖会融化影响,原料就是本地产的优质大米、麦芽、芝麻和桂花等。制作时要经过‘九拽十八拉’做成七十三孔,最后将冷却的长支糖条掐断为长约10厘米的短条,用炒熟脱壳的白芝麻、桂花等滚动拌匀,即成‘丫山藕糖’。整个过程全手工,不能戴手套,耗人工、需5个人一组,上下手、带糖、护糖、掐糖各司其责,从凌晨2点开始熬糖稀,一天最多做200斤糖。可以说难度大,技术高,耗时久,要求动作特别娴熟,加工人员都是经过长期技能训练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丫山藕糖。
四、价值意义
“丫山藕糖制作技艺”珍贵,风味独特,脆嫩松酥,香甜可口,有生津健胃、增加食欲的功能。凝聚了丫山人的丰富情感,赋予了丫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友情提示,丫山藕糖在吃法上丫山藕糖也特有讲究,吃时需要把藕糖含在嘴里,慢慢吹出三口热气,然后再轻轻咬嚼。如若不然,贪吃心切,则会弄得满嘴都是糖屑哦。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传统美食的保护。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丫山藕糖从幕后走向台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丫山藕糖,并喜欢上了它。自2016年以来,“丫山藕糖制作技艺”积极参加由省、市、县各级文化旅游行政部门主办的民俗文化旅游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各类展示活动,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在的丫山藕糖也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名气,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到这一份经典美食。虽然丫山藕糖已经被列入了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它也面临着传承困难、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展传承这一传统美食,是现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丫山藕糖背后的文化,也能让丫山藕糖有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