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信仰和梦开始的地方
文/张妮
“这辈子,总要去一趟普陀山吧!”一方净土,一颗诚心,三柱清香,信步在青石巷道,所期皆所愿,所行化坦途。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境内,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这里是信仰开始的地方,也是灵魂重获新生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信徒前来朝拜。
在四大佛教名山之中,其余三处皆藏于深山,唯独普陀山兼具山海之胜,它齐集佛教圣地和钟灵毓秀于一体。山与海之间,佛与人之间,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宏远而又壮丽的瑰丽画卷。
白居易曾在《长恨歌》里写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指的就是普陀山,普陀山四面环山,山脉相连,景色宜人,风光格外旖旎。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美誉。
普陀山的佛教文化丰富多彩,既有宏伟壮观的寺庙建筑,又有精美绝伦的佛教艺术品。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南海观音大雕像。高达33米,重约70余吨,雕像通体金光闪耀,气势磅礴,庄严肃穆,是世界上最高的海上观音雕像。
抬眼眺望观世音雕像,她慈眉善目,眼含慈悲,如晨曦初露,温暖而又柔和,注视着芸芸众生,寻声救苦,以其无尽的慈悲和智慧,关注着世间的一切苦难之声。
于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众多,大抵分为三类,一类是为了信仰、二是为了旅游观光放松心情,还有最后一类是为了祈福而有所求。
有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如果,你只是想作为游客来普陀山,我想这里相比于椰林婆娑,旖旎风光的海滨小城自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趟你定是来对了,在收获美景的同时,还能净化到心灵,你会豁然开朗有所得。
在你走进普陀山后,你的灵魂都会变得朗润起来。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眼前苍翠欲滴的林木,还有那动人心弦碧波荡漾的海水,你的内心都是汹涌澎湃的。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带着爱人和孩子,手牵手漫步于氤氲着香气的青石小径,山风清凉,夏虫唧唧,鸟儿啁啾歌唱,光阴如梦宛如误入仙境。
带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攀登山顶,早已是汗流浃背,山风习习,身体绵软而又贪婪的想要收纳每一缕清风。如遇异常天气,虽则海风怒号,浊浪排空,但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奇观使人振奋。再俯瞰四周,整个山河湖海,渔驳船舟尽收眼底,海天一色,浩瀚无垠,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如此盛况,岂能不陶醉于此。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佛教大国,而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它始于唐代,盛于宋元,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普陀山一年四季香火旺盛,香烟缭绕。山上的寺庙错落有致,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古老的佛教故事。其中普济寺、法雨寺、惠济寺当属历史最为悠久的寺庙。
普济寺,它是全山供奉观音的主刹,是普陀山最古老最大的寺院,这里绿树成荫,清幽娴静,古色古香,整个寺院内都氤氲着古拙的氛围,所以,很多游客都慕名前来观澜,当然这里也是朝拜祈福的最佳去处之一。
迎着裹带着香火气息的清风,跨进寺门,就像穿越到另一个世界,这里不仅空气中有信仰的味道,连带寺庙里面的植物都接受到了佛经的熏陶,从而变得慈悲起来。你从它们身旁经过时,它们也会跟随诵经的声响轻轻向你点头示意。信步在寺庙,古寺梵音轻声低唱,晨钟暮鼓在白墙灰瓦上奋力飞腾,悠扬飘荡,它要将这梵音输送,寻求人间的真善美。
我们总会谈起信仰,那么到底什么是信仰?其实,信仰是一个很抽象很难形容的精神指向,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它如同指引航行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为了追寻心中的信仰,很多人都会踏上前往普陀山的旅程。
在普陀山上,他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双足踩过的每一块青砖都仿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痕迹,每一声佛号都仿佛在唤醒内心的宁静。我看到了信徒们虔诚的面孔,他们或跪拜、或祈祷、或诵经,用最真挚的心向佛祖表达敬意。
环境是容易感染人的,信仰存在于心中,可是当人们到达了信仰最纯粹最浓烈的寺庙时,那股厚重浓郁的佛音无时无刻都在内心翻涌。就像大风过后的海浪,翻涌出无数的激流,那油然而生的虔诚信奉之感会比以往更加猛烈,身体里面的每一颗细胞都会如同蒸完桑拿一样饱满舒发。信仰的种子就在此刻卯足了力气扎根,扎进血液和骨髓,扎进灵魂的深处。再往后的生命里,它随时都会给予我们力量和安宁,给予我们慈悲之心和智慧之眼。
《罗马假日》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一天,风雨玲琅,在普陀山的寺庙里,我遇到了这么一对母子,他们真的做到了集旅行、读书、灵魂三者于一体,三者并进都在路上。
那天的雨下的很大,沸腾着的雨大的就像云丢了魂一样,四处飞舞,空中的雨柱像条条巨蛇一般奔腾而下。大雨滂沱,那对母子三步一叩头,九步一跪拜。从山底一直跪拜到了山顶。身旁时不时有游客给撑伞,也有人让稍做休息,待到雨小一点再朝拜也行。可是都被那妇人谢绝,她说朝拜要心无旁骛才行。
后来经过询问得知,那妇人五十岁出头,早已生满了华发,一副饱经风霜的衰败之相,她婚后多年一直无所出,十几年辗转多地求子,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中年得子。男孩13岁,妇人说孩子很聪慧,可这孩子命苦,10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几年身体一直羸弱不堪风霜。走遍各大医院都无药可救,大夫都说查无此病,无法救治,只能听天命。
偶然的一次,她听人说普陀山求愿很灵。于是,她带着儿子,还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前来朝拜。其实,到此之前,他们早已释怀,也正是有了《我与地坛》的启迪。他们两个都很默契,早已了然生死,向阳而生。不求长命百岁,只求在有限的生命里,互相给彼此留下最幸福的记忆。
可是,作为母亲,谁有甘心自己的孩子幼年早逝了。当生命在医学和科学面前无力挽回时,信仰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听了他们的故事,我也虔诚的为他们祈福,惟愿他们所期皆所愿,所行化坦途。
离开普陀山后,我又投身到复杂的工作环境,又开始了往昔房奴的压抑生活。是,又好像又不是。面对领导、下属、同事,面对以前焦头烂额的项目,我似乎多了一份平和之心。心境好像也舒展了许多,不似以往那般焦虑浮躁。那一刻,我才明白,是信仰给予我的力量和情怀。去了一趟普陀山,就像给我做了一场净化心灵的法事。
放下欲望和执念,心灵得以舒展,整个人生都被照亮了。“心平能愈三千疾”这句话我也有了更新一层的顿悟。
愿普陀山的风,能吹散这世间的阴霾;愿普陀山的香火气息,能驱走世间的疾苦。从此人间皆是风和日丽,遍地是坦途!
上一篇:莲开江南:与莲相遇的时光(散文)
下一篇: 书海行舟,心向暖阳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