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秋天的怀想——晒秋

时间:2024/8/14 17:10:31点击量:73点击听新闻


秋天的怀想——晒秋 作者:张妮

才感盛夏,忽而已秋,又到一年晒秋日。民间有言“篁岭一晒,便已知秋”,风里已经有了秋的味道,这一年,也快过完了!

推开五桂堂的窗,篁岭的秋便随着吱呀声打开了,实则北方的小城晒秋的门窗也在吱呀作响,这是独属于秋季灵动的意向之美。往常总觉得秋天是经霜的素红,是凌风的飒爽,直到此刻,方察觉,它更是充满人间烟火的乡土情怀。瓜熟蒂落,秋收冬藏,当田地里的五彩斑斓谢幕后再次爬上晒架之时,秋天又是另外一番风味。

火红的辣椒串儿、金灿灿的玉米柱子、绿油油的青菜、明黄的南瓜片、乌紫色的茄条、还有青油油的豇豆都络绎不绝地爬上了晒架、石台,还有竹簸箕。只此在村庄走一圈,就是一副大丰收的景致。如今这么珍贵的画面现在不容易见到了,这可是我寻着童年的记忆搜索而来的!

小的时候,物产没有如今丰富,太奶奶和奶奶的“晒秋”也仅仅只是狭义的晒秋。但是,她们俩在秋季的付出丰盈了我们冬季的吃食。

记忆中的晒秋总是温馨而又有趣,印象最深刻的是串辣椒,它占据了我无数个暑假的午后。每当我午睡清醒后,都能看到太奶奶和奶奶坐在厢房的台阶前串辣椒,她俩一个负责整理辣椒,一个负责串辣椒。等我睡醒吃饱后就接着太奶奶的工作开始配合奶奶串辣椒,太奶奶则去削豆角片儿。

我和奶奶坐在老屋的庭院里,地上放置着一摊辣椒,我将长的周正直挺的辣椒一一筛选出来,三五个整理在一起,放到奶奶打好的绳结圈里面,奶奶将绳子双手分别向左右方向拉扯,然后再打一个绳结圈等着我塞进整理好的辣椒。经过几个小时的循环往复,一长串辣椒就串好了。

与此同时,太奶奶已经削了一箩筐的豆角片。她一手捏着豆角,一手拿着刀,轻轻地削着豆角,动作相当娴熟。我常常会过去捣乱,说捣乱是因为我抢过刀片削不了几根就放弃了,小孩子身上难免是有点多动症的,削豆角要一根一根的削,才会薄厚适中,容易晾晒,而我往往没有耐心,小试一下便放弃了。于是,奶奶又拿起菜刀在旁边削了起来。

我蹲在太奶奶和奶奶身边看着她俩劳作,听她们讲过去农业社挣工分的事情,听她们讲1958年后大饥荒之下平头老百姓挖草根、揭树皮、磨玉米棒,然后以作为吃食维持活命的心酸往事。我跟着她俩忆苦思甜,又庆幸自己生在了大好的时代,不用挨饿。

小孩子天性使然,听着听着我又会时不时翻动一下豆角,一会又到院子拿着耙子翻动一下晾晒的玉米,傍晚的阳光很柔和,映射在墙角下,照射在我们身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镌刻成了一幅流动的温情画卷。

到了冬季,蔬菜相对匮乏,奶奶就会拿出秋天晒好的蔬菜干泡发,豇豆、菜花、莴笋用来炖肉吃;绿色的辣椒圈、豆角片用来炒菜吃;茄子条可以蒸了凉拌也可以热炒;南瓜可以煮成南瓜粥,熬成南瓜糊糊喝。所以,小时候冬季的餐桌上总是琳琅满目,有夏天和秋天的颜色,自然也少不了夏天和秋天的味道,而这都是太奶奶和奶奶的功劳。

那些晒秋的日子已成为遥远的回忆。每当秋风起,辣椒红,我总会不自觉地推开那扇记忆中的窗,让那熟悉的吱呀声再次响起,让那些温馨的画面和美好的味道,穿越时空,回到我的身边。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蹲在奶奶身边捣乱的孩子,但晒秋的传承却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学会了太奶奶和奶奶的手艺,虽然现代社会物产丰富,但晒秋的意义远不止于食物的保存。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乡土情怀的坚守,是对家的味道的传承。


 



编辑: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