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从《红楼梦》中的“点睛”之笔,看中国人的眼睛

时间:2022/8/31 16:38:07点击量:181点击听新闻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艺术大师达芬奇曾被译有的短句“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在被引入后迅速播散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花花绿绿的黑板报上,在礼堂的承重墙……我们在一路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有这样一句话相伴左右。

眼睛,分为眼白和瞳仁,是人体的重要功能器官,也是分别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中,“眼”,作为形声字,与“目”紧挨。无须专家学者研究考证,我等普通人根据自身经验稍作推理便可得出,凡从目者皆与眼睛有关,如“眦”是目眶,“目眦欲裂”,顾名思义就是眼睛大睁,血丝遍布,眼眶在源源不断怒气的冲击下仿若随时都可能裂开。而“盼”,“目”与“分”相携,则显得黑白分明。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回过头不经意地望着你,带着粼粼波光,最好还带有三分的羞怯,“明眸流盼横波来”便一下子从平面走向立体,难怪夸一个女人美,要说她“顾盼生辉”。

人的眼睛,流露的正是源自于心灵深处的不加掩饰的欲与美。是一个人最本真的流露。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因此,对于《红楼梦》中几个主要人物,作者都有专门的“点睛”之笔。曹雪芹写王熙凤,在她“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的最主要特点之外,于她的面相上,着墨最多的就是她的眼睛:“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在中国古典诗文之中,“丹凤眼”和“柳叶眉”,写得都是人的面貌之美,然而作者偏偏要在王熙凤颇为美艳的一张脸上,点名眼睛的“三角”之形。

根据古代相学,“三角眼之人,其性必阴狠歹毒”,作者在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和后文中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性格相契。而在同一回中,作者写林黛玉,也是先落笔在眼睛。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和林黛玉多愁善感,痴心已极的少女形象,可谓焦孟不可相离。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两双眼睛,中国文学史上才诞生出了这两个迥异的美女。

“眼”之于人的重要性也因此便有了象征的含义。清代王士祯提出“神韵说”作为写诗的标杆,意思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兴会神到”,同时,作品也应清远冲淡,以数字而尽得风流之说。这就有了“诗眼”。

元人杨载《诗法家数》有云:“诗要炼字,字着眼也”,清人《岘庸说诗》亦云:“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诗眼,就是语言中最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词。以此类推,显而易见,即使仅从这一个侧面来看,眼睛也绝对是人身体上最富有生命表现力的部分,也即,眼睛是一个人的浓缩的精与神。

但非常遗憾的是,站在车水马龙的中央街道上,举目四望,不抻着脖子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已然难得一见,虽然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但部分失却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美,却难免令人痛心。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