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陶渊明的“仕”与“隐”

时间:2024/3/10 19:15:41点击量:130点击听新闻


多以极少的字数构建而成的中国古典诗歌,要如何用最精炼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刘勰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以说,诗歌意境的深远与否与诗词的意象密切相关。

同时,著名红学家欧丽娟认为,一个意象多次出现所持续代表的诗人某一特定的情志,和随着诗人生命境界或感受层次的转变而具有的不同象征,都可以成为掌握诗人一生纲要的重要线索。也即,我们可以从诗人最常用的意象中,窥得诗人丰富的思想精神和生存状况。

“云”为例,如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元稹与李白之云本属写实,但“浮云”于高空飘荡,似爱情之于命运,如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此“云”实乃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而在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之中,以陶渊明爱云为甚。在他的诗文当中,即使不包括同一作品中出现的相同“云”字,“云”的总数也不少于26处。如“孤云”、“停云”、“游云”“云霄”等。

陶以云托意,一方面,他写“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仿佛在对云发问,寄以怀思,另一方面,他又写“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与鸟无因规曲性,恰巧是诗人的心之所向,梦之所往,因此,云还超越了具象的云,成为了诗人理念的化身。

陶渊明的一生是“仕”而“隐”的一生。自29岁为洲祭酒起,他曾三次出仕,又三次归隐,直到四十二岁辞去彭泽令,“深沉的报国之心”和“寻求自我内心之宁静”的矛盾冲突和艰难抉择始终贯穿着他穷困潦倒的一生,在此期间的任何一次思想转变都是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云”的意象来表现。

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春,于家乡浔阳柴桑闲居的陶渊明一反他曾歌咏春风,滋润万物的一贯“诗风”,而是以《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来表达对时局动荡不安及政治气候之严酷的感伤和愤慨。同时,远处的“白云”又诱发了他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云”成为了他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想要的理想社会的象征性写照,“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这些平常的小事使得他从对乱世的担忧中短暂地解脱出来。“仰望天际,白云悠悠,俯瞰奔流,游鱼穿梭”,虽然这只是一种类似于乌托邦的想象,但他的理想社会在诗文中得到了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云”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他的文学作品所涵盖的隐喻和功能。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固然,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谁能永远愉悦、轻松,但我们也可以相隔千年仍以心灵呼应陶渊明对生活的思考:做一朵淡然,平和的云。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