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洪氏斋公拳

时间:2023/12/24 10:35:53点击量:138点击听新闻


前不久,浙江省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常山县的 “常山洪氏斋公拳”榜。

常山洪氏斋公拳130多年的传承历史,原称“新庙洪氏斋公拳”,又“洪家拳”“彤弓拳”。早在清朝光绪年间,该县同弓乡关庄桥村红庙(又称“新庙”)洪姓斋公开始传授一种实战武术。套路演练以“吞、吐、沉、浮”来调养身心。有三步马、四平马、五步马丁子马、子午马等,桥手以虎爪、剪手为主。在练习时要求桩马坚固、桥手扎实、调气催劲、力贯全身、呼声洪亮、气势磅礴。

据传承人洪文达介绍:常山洪氏斋公拳历经清末、民国,主要在同弓洪、余两姓家族中流传,被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世代沿袭。至今已流传到县的球川镇、何家乡、青石镇、金川街道、天马街道等乡镇。

近年来,在县同弓乡的洪氏宗祠里,悄然传承着这样古老的武术文化——洪氏斋公拳。日前,我们在洪氏斋公拳的代表性传承人洪文达引领下,走进了古朴的洪氏宗祠。

洪氏斋公拳传承人洪文达洪氏宗祠门口练武

洪氏宗祠就在同弓乡山边村的公路旁,始建于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屡毁屡修,前些年也已破败不堪。2016年,在常山洪氏斋公拳代表性传承人洪文达牵头下,乡贤们自发组成了洪氏宗祠理事会,启动了洪氏宗祠修缮工作。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维修,保留了徽派建筑风格的洪氏宗祠焕然一新。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又恰逢洪氏斋公拳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非遗”项目在此发生了热烈的碰撞,并得以升华:一方面筹措资金抢修洪氏宗祠,一方面挖掘整理洪氏斋公拳种。在乡村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使渐行渐远的宗祠和斋公拳得以比翼双飞。

一步跨进宗祠东面的训练场,让你眼前一亮:6名身材矫健的青少年正在进行武术训练,从空手行礼、到拿棍子练、到拿板凳练,一套接着一套,飒飒有声,威风凛凛,并不亚于欣赏一场武术比赛。随后,老洪还和他的高徒进行了对练,一招一式如同猛虎下山,一步踏脚,洪亮的声音在祠堂上空久久回荡。洪师傅介绍:洪氏斋公拳自清朝光绪年间民间练习者络绎不绝,它有南拳之刚猛,更兼“内家”与“外家”双重拳法之要领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实践中还加入器械操练,其“四合棍”、“梅花枪”、“长板凳”等等套路熠熠生辉,是强身健体、崇文尚礼、弘扬中华武术精神的“非遗”项目。

据《洪氏斋公拳诀》记载:1套“梅花枪”枪诀;1套“长板凳”花诀和桩马功法、近身御法、伤药剂方;2套“四合棍”“青龙穿山棍”棍诀;3套“八卦梅花步”“连手拳”“黑虎白鹤拳”等。另有“破四门”“斋公锏”“五虎连环拳”等套路。其中,“八卦梅花步”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和历史传承价值。

如今,洪氏斋公拳列为“非遗”项目后,已进入农村和学校进行传承,如县第一小学、紫港中学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经教练培训的学员在省内外武术比赛中屡屡获得大奖这项传统武术在农村和校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并通过师徒相传、校园授课及社会培训进行保护与传承。同时,洪氏斋公拳开拳行施特种“明礼”,充分展示“礼让为先”的武德品质。

我们又走进了新近修复的宗祠内,这是由一开二进、硕大天井、四合庭院组成的祠堂。大门内古朴精致的戏台,经常要演绎栩栩如生的民间戏剧;天井下粗壮典雅的柱子,分明镶嵌着文武兼修的多幅楹联;四周边古香古色的廊阁里,一字一句描绘着宗祠的历史、家规家训以及武德武风的传承……既展示先人的聪明智慧集锦,也表达了后人的传承发扬意愿。同行者纷纷点赞:这种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文化礼堂,真叫有特色

太阳渐渐西斜,我们结束了半天之行。走在宗祠外的旷野上,隐隐传来那些勤奋的学子“嗨嗨哈哈”的练武声我们坚信:新一代的武术文化传人必将如日冉冉升起。(/南丰后人)




编辑: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