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探寻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品尝汉阴白火石氽汤

时间:2023/10/11 8:31:08点击量:176点击听新闻


陕西汉阴美食品类众多、远近闻名,素有“陕菜之乡”的美誉,秦巴山间的白火石汆汤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数千年的沉淀、改进、传承,形成如今家喻户晓的美味佳肴,最有特色之处,便是将烧红的河卵石,放入高汤中制熟这一美味。此乃在中国少听说,在中华菜谱中难觅其名,也算是一件奇事。2014年,白火石汆汤被陕西省烹饪协会评定为“陕西名菜”,2016年白火石氽汤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

白火石氽汤,最早起源于石器时代,这道菜品是古时代先民遗留下来的烹饪技艺,是一道远古“石烹”文化与移民文化交织碰撞而形成的特色地方菜。据传说,清乾隆七年从湖南长沙移民来汉阴的李氏第四代李训发,在月河中拾到白色如玉和晶莹剔透的卵石,拿回家玩,突发奇想:漂亮的白色河卵石常年躺在河水中,任凭流水冲刷,鱼虾抚摸,泥炒磨砺,又耐高温,不怕火烧,熔点很高,何不将烧红的白色河卵石放入高汤中,使小肉丸汆熟,汤激沸,经过李训发的反复试验,果然不错,不仅肉丸异样香酥,而且汤汁特别鲜美,比常规办法烧的肉丸汤好的多。人们食用后逐渐发现,白火石汆汤不仅能进补,还能去心火及虚火上升,治牙痛、咽炎和口腔炎症。

二、工艺流程

白火石氽汤制作工艺尤为讲究,从选材到制作最后的成菜都是要严格按照老手艺、老工序的操作方法。也只有这样“活化石”才能

不失本味,代代相传。其制作方法为:将猪里脊肉制成肉泥,加葱花、姜沫、花椒粉、芡粉、蛋清、精盐、醪糟汁等调料制成肉泥,将肉泥贴于土陶汤盆内壁,厚约0.5-1cm;准备一块稍大于汤盆口径纱布盖在盆上,轻贴于肉饼,将调制好的沸腾高汤倒入盆中汆制肉饼,随即用铁钳夹起烧红的天然卵圆石英石(7-10cm)放入盆中,加盖,待石头释放储藏的热量烹制食材,石头热量全部释放后,食材也就汆熟了,提起纱布取走石头即可食用。

此工艺是利用烧红石英石瞬间释放的热量汆熟食材,达到最大限度不破坏食材中天然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保留了食材本身的鲜、嫩、爽、滑口感和营养成分;在烹制过程中石材中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矿物质也随之进入食物,成为食物的一部分,使此汤羹具有了食疗保健作用,特别适合老年人、小孩以及病人食用。

三、工艺特点

白火石汆汤成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所用主要食材原料有新鲜猪肉、豆腐、小白菜,配料有黑木耳、豆腐巾子、葱姜、枸杞、当归、白芷等较为简单,在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最有特色之处在于将烧红的白火石放入高汤中汆熟这一美味。

四、价值意义

白火石汆汤是汉阴沈氏传承了五百年的食疗土方,并收录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火石汆汤选用优质的原材料,保证食材的新鲜,高汤也是经过6小时的熬制制作而成,将一块烧红的白火石放入汤中,五分钟后一道美味的白火石汆汤就制作好了。白火石氽汤制作技艺,是中国最古老的烹饪菜肴中的“活化石”,也是汉阴县传承保留时间最远久的一道菜。从名字上看就包括了火、石、水。充分体现了汉阴移民文化的特征和饮食习俗。白火石汆汤不仅味美,煲、炖、煮,集上列精华,营养价值高,饮下可急补由于津液不足引起的烦躁、干咳、便秘和难产。特别适宜阴虚不足、头晕、贫血、老人燥咳无痰、大便干结,以及营养不良者食用。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