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州新闻 翰林访谈 翰林书画 翰林学院 翰林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

非遗藏戏

时间:2023/4/16 15:01:41点击量:265点击听新闻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统称。在西藏,它是“戏神”扎西德勒的化身,它在藏区人们的心目中是最高最大的神,是神灵的代言人。藏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被称为“活的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瑰宝”。

藏戏由青海、西藏两地艺人结合当地藏族民间音乐、舞蹈、宗教音乐、民间传说等方面创造而成。它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在佛教传入西藏后逐渐发展形成。2006年,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历史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在西藏的广大地区都有演出,最初的藏戏演出场所是寺院,后来又发展为戏台,现在是在广场上演出。藏戏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是“戏神”扎西德勒的化身,被视为藏族戏剧的鼻祖,其前身为“安多藏戏”。

藏戏发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七世纪中叶到十四世纪中叶;第二阶段是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中叶;第三阶段是从十七世纪中叶到现在。

二、分布

藏戏,是以藏语“扎西德勒”命名的一种戏剧,因最初演出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郊的雪城附近而得名。

藏戏戏班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林芝、昌都、山南和昌都地区的察雅县,其中以拉萨的布达拉宫剧场为代表。

西藏各地藏戏剧种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共性,但也有一些差异。如:

1)在剧目方面,主要有《文成公主》《金瓶》《江格尔》等。

2)在音乐方面,主要有“谐钦”(即“弦子”)等。

三、演出方式

藏戏的演出分为开场、正戏和结尾三部分。

开场称为“温顿巴”或“甲鲁温巴”,出场人物有温巴(渔夫或猎人)7人、甲鲁(领班)2人、拉姆(仙女)7人。首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

第二部分为正戏,称为“雄”,正戏是通过戏师或第一温巴、第二温巴等用连珠韵白从侧面介绍来开展的。故事情节的详略和演出时间的长短,均由戏师掌握,有些大戏可连演二三天,甚至六七天。

第三部分为结尾,称为“扎西”,是正戏演完后的祝福迎祥的仪式,伴有歌舞,同时接受观众的捐赠。

四、传承

藏戏表演及其文化,在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经成为藏民的习俗、传统节日。藏戏来源于生活,戏班子穿梭于街头小巷、寺院民间更加丰富了藏戏的内容,走街串巷的文化传播让藏民更加喜欢藏戏文化。藏戏的传承有以下几个途径:

1、师徒相传,师徒间相互传授技艺;

2、艺人之间相互传授技艺,如尼木县的玛吉阿米大师就是从卓玛大师那里学得藏戏技艺的;

3、家族传承,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4、寺院传承,在藏族地区,藏戏艺人是最受尊重的,因为他们是在寺院学习藏戏并得到寺内僧侣们的认可和传授的。

五、发展

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人在听时便不由得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之处。

藏戏有着明显的藏族风格、雪域高原的特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藏戏面临着生存危机。在新世纪里,藏戏的传承人已越来越少,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让古老而优秀的民族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编辑:潘洪国
来源:神州翰林院
调查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时评
  • 没有资料
  • 没有资料
  •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