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尔苍凉,时尔悲壮,时尔低沉,时尔高昴!如乡野风,象红高粮,似家乡话,同心曲唱!婚丧嫁娶,有它风光,城市乡村,处处绽放!唢呐,悲喜老乡心房!走遍万水千山,常在耳边回响!徐州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外来乐器。徐州民风淳厚、崇尚礼仪,据记载,“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这是明朝正德年间散曲家王西楼的小令 《朝天子·咏喇叭》,也是我国有关唢呐最早的文字记载。
据考证,北宋时代,徐州就出现了唢呐演奏。唢呐在徐州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它发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而富于变化,表现力强,通常在民间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戏曲、歌舞等表演中使用,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
一、唢呐概况
徐州唢呐源于江苏北部,流行于我国的东部地区。相传是由明末清初的唢呐艺人李凤鸣所创制。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有“东吹”之称;唢呐在地方戏曲中的应用,可谓是锦上添花,为地方戏曲音乐增添了丰富优美的音色,尤其在领奏、伴奏或与锣鼓合奏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适于表现热烈、欢乐的气氛和雄浑、壮阔的场面,又能深刻、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惟妙惟肖地模仿飞禽啼鸣、昆虫轻唱,给人以绕梁三日的美感。
徐州唢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曲牌可概括为八个字:摇金凡调、三令四来。“摇金凡调”是指《柳金摇》和《凡子调》;“三令四来”是指《将军令》、《得胜令》、《回马令》及《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民间凡有庙会、灯会、喜庆、祭祀、寿诞、丧葬等事宜,都有聘雇唢呐班为之奏乐的礼仪习俗。在庙会、祭祀、庆典等节日活动中,唢呐班子除了演奏自己的传统曲目外,通常还和锣鼓乐融为一体,成为秧歌、花船、推车、跑驴、踩高跷等民间舞蹈的伴奏乐队。
二、乐器构造
徐州唢呐的构造:由木杆、套筒、音孔三部分组成。套筒:唢呐使用时套在颈上,为木胎,用小木片制成,用竹篾绕成圈后缠在木杆两端。音孔:位于套筒的上端,用竹片制成的两个音孔,一个用来装上音簧(或将一根木管插在音孔内演奏);另一个装上簧片后使用;另一孔盖用铁丝捆成“八”字形,插在音孔内。吹奏方法:左手持吹管,右手持握乐架(俗称“坐把”)并持双腿,将两个鼻孔和口外向下微微张开吹气。
三、演奏技巧
徐州唢呐的演奏技巧主要是吹奏【双簧】、【双排】、【单吐】、【单吐】等,其中“双排”最为常用。演奏时,演奏者以“嘴、舌、喉”为中心进行运动,根据需要可同时吹出不同音型。“嘴”,一般由单音(音阶)和双音(和弦)组成;“舌”由三度到八度,多以单音为主;“喉”即喉头位置的高低,用来控制气息的大小、强弱等方面,通常有三个位置。
四、传承意义
徐州唢呐吹奏具有较高的民间审美价值,从它的音乐结构、音调特点及它的演奏技巧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在中国吹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民族音乐中的活化石”。2010年,徐州唢呐入选国家“非遗”项目。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创新后,徐州唢呐终于成为表现力丰富、有着浓郁地方风味的艺术奇葩。
上一篇: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历史源流与发展
下一篇: 虎头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