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中国针灸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那么什么是中国针灸呢?简而言之,就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经络和腧穴的理论为依据,通过经络、腧穴进行刺灸的方法来防病、治病的一门科学。中国针灸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银针刺穴的“针法”和艾草燃熏的“灸法”为基理,包括经络、腧穴、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气功等治疗方式,是一门兼备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的医疗手段!针灸的理论前提是认为在人的身体内含有某种形式的能量,中医称人体内的这种能量为“气”,为保持健康,“气”就需要在体内保持流动。
中国针灸历史悠久,距今有3000多年。远古时期,人们最开始用的针灸工具是砭石,人们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处部位进行治病,这种针灸工具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医疗工具。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针灸的记载十分详尽,《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对针灸有详细论述;《素问・六节藏象论》载:“以针刺入肉里取穴为阳,以针刺入骨里取穴为阴,以针刺入筋里取穴为阳。”
从这几部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1世纪(周武王时期)开始研究用针刺入人体内治疗疾病;公元前3世纪(周成王时期)“医圣”张仲景就已经在行医实践中运用针刺治疗疾病,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针灸工具“九针”,此时,医学爱好者也开始大量记述针灸的理论和技术,这些针灸理论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到了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方法、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讲解,同时又介绍了针灸方法在常见病上的治疗,是针灸学的第二次总结。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进一步发展了针灸学。
宋代,医学家王惟一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考证了354个腧穴,还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人参摩学习,同时铸造了两具铜人模型,内置脏腑,外刻经络腧穴,作为针灸教学的教具和针灸学考试之用,促进了针灸学的全面发展。
元,明时期,针灸学发展鼎盛,出现了大量的针灸学编撰书籍,如杨纪洲《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窦桂的《针灸四书》,其中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全》,汇集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针灸医理,同时总结了临床经验,是后世医学者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也是针灸学发展的第三次总结。
这充分说明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经络学说和临床诊疗方法的医学,有其鲜明的特点。同时,在对《内经》的认识与实践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针刺方法并将之推广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丰硕成果。《黄帝内经》在医疗方面,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人为本”、辨证施治、急慢分治等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医疗理论体系和基本治疗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出“大医精诚”的观点,以针刺结合其他方法治疗疾病。这一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目前针灸被广泛地用于治疗背部疼痛或颈部疼痛的非传统!相对于服药来讲,针灸是一种绿色的治疗方法,其疗效快,又安全、方便,因此大受世界欢迎。不光是在中国广受推广,也被广泛应用在国外,其在治疗各种各样的疼痛,有种极好的疗效。
但目前,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针灸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衰减,保护和传承中国针灸的形式刻不容缓。新时代的医学者们更应该摒弃杂质糟粕,破除枷锁禁锢,让针灸诊疗理念更加通俗易懂,让针灸技术思想更加现代化,同时打好针灸基础,做好临床工作,更高效地施展针灸,缓解众多医学疾病!
上一篇:邳州传统民俗技艺“纸塑狮子头”
下一篇: 古长安:流传千年的“鼓乐”
关于我们 人员查询 免责声明 苏州报价 神州翰林院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3292号
单位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沪宜公路5358号3层J1904室